第147章 暑假之八古运河之旅下(1 / 2)

加入书签

第154章、暑假之八(古运河之旅)(下)

两人沿着河流走着,江北雁左看看右看看,不解地问南飞:

“这就是传说中的古隋唐大运河?!”

“这里肯定不是,它只是古大运河的一个水源补给支流,也许在修建大运河的时候,也顺便把它修整了的。你不听上次肖教授说吗,要不也不会引起当时的江南郑家的沉船事件。”

“也是哈。”

两人沿着河流,慢慢地走入平原,眼前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此时正是暑假季节,整个平原上都是绿油油一片。远处的村庄,河边的古树,比起刚才的山上来,又是另一种风景。

随着弯弯的河道,十几分钟后,两人就来到了这条支流汇入运河的交差点。

虽然南飞已经来到这边的山上有一年多了,但真的还没认真地来这边走过。因为,这边与菊婶她们家的方向正好相反,而且菊婶她们那边的寨子,一切活动都是朝着另一边去发展。所以,这边,其实是一个背道而驰的方向,也难怪南飞都从来没有来过。

今天到得这边,在他们的想像中,大运河,那是一条宽宽大大的河流,河中上下跑着来来往往的商船,不时有几只小渔船在河边荡着,戴着斗笠的老渔翁,轻轻一抛,把渔网圆圆地撒向河里,船头的竹杆上,几只吃饱了的鱼鹰,悠闲地站着。

岸边,是一排排古杨柳,微风轻轻吹过,细长的柳枝轻柔地飘着,不远处的古码头上,有勤快的大娘们在浣洗着------

可今天——

这是那条传说中的古隋唐大运河吗?

一条干涸的水道,两边长满了水草,看不见船只,没有打鱼渔翁的身影,岸边,好远好远才有一两棵树,东倒西歪。

码头呢?!

河堤呢?!

商船呢?!

两人都不敢太相信自己的眼睛,都在怀疑这是不是他们要看的古隋唐大运河。

两人又走了一段,路边正有一位放鸭的老人,坐在岸边,抽着旱烟。

“大爷,这是不是古代的那条隋唐大运河?大运河是这样子的吗?”两人走过去问。

“嗯?你们俩说什么?”大爷好像耳朵有些不太好。

江北雁才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

大爷才笑了笑,长长地出了口气,说:

“啊,你们俩想来看古隋唐大运河呀?现在,光看,是看不到大运河的什么了,要不,你俩坐下来听我慢慢地跟你俩说说?”

南飞和江北雁听大爷这么说,正好他俩也有些走累了,也就在大爷的身边找个位子坐了下来。

这时,大爷才慢慢地说出一段话来——

这就是古隋唐大运河,这一段叫‘通济渠’。

通济渠,始建于隋朝,为区分“古汴渠(汳水)”,隋朝之后又称其为“汴河”,是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

据《大业杂记》记载,通济渠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都至江都两千余里,树荫相交,每两驿置一宫,为停顿之所,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

最开始,通济渠的前身是战国时的鸿沟。鸿沟是战国时期陆续开凿成功的,是当时中原大规模的水利工程。

公元605年开掘的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连接了黄河与淮河,称之为“通济渠”,贯通了洛阳到扬州,作为中华帝国最鼎盛时期的交通大动脉,“枢纽天下、临制四海,舳舻相会、赡给公私。”

公元605年,杨广力排众议,下令由杰出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开凿大运河。

通济渠施工时,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要行龙舟,龙舟舟体巨大,运河必须凿得很深,否则无法通行。如此浩大而艰巨的工程,杨广要求的时间却极短。从3月动工,到8月就全部竣工了,创造了人类开凿运河的奇迹。当然,这种奇迹的创造,付出了血的代价。在凿渠和造船过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官员以车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

通济渠开通后,杨广立刻从洛阳登上龙舟,带着后妃、王公、百官,乘坐几千艘舳舻,南巡江都。因此,隋朝时称通济渠为御河。

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杨广决定三游江都。当时,全国已经民不聊生、烽烟四起,一些耿直之臣上书劝谏,结果多人被杀。当杨广所乘龙舟行至梁郡(今商丘)时,官绅带领一些群众拦路上书谏阻,结果同样惨遭处死。就是在那次巡游到达目的地江都后,失道寡助的杨广被“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勒死在江都行宫。

等到隋唐大运河全线开通,以京都洛阳为中心,通过通济渠、永济渠两大渠道,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总长2700公里的中国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

古通济渠,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项宏伟工程,是祖先留下来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隋、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及当时的水利史、航运史、造船技术、陶瓷技术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