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夺取归德府(1 / 2)

加入书签

宋隆兴元年,八月二十二,北伐军收复归德府的消息送达临安,朝廷为之沸腾。

主战派纷纷提议趁胜追击,一举收复汴京!

就连杨存中、史浩等主战保守派也被北伐军此番胜利所裹挟,放弃了之前“积蓄实力、徐徐图之”的坚守。

年轻气盛、登基只有一年的赵昚,急需胜利来积累声望,稳固他在朝臣心中的地位,也想迅速向天下人证明他是一位有为的皇帝。

北伐军连取兴仁府、济州、归德府,对汴京已形成东、南合围之势,赵昚信心大增。

朝中主战派大臣和皇帝迅速达成共识:北伐军趁胜追击、年内收复汴京!

诏令隔天从临安发出,八百里急递,直奔盱眙、宿州、归德府、兴仁府,令全军北上,直扑汴京。

令到盱眙,张浚提江淮三万兵力随即从盱眙北上,经宿州,进入归德府境内。

入城当天,张浚以北伐军统帅名义聚将议事,诸军都统制、副都统制及统制官入营见礼,纷纷声言,受其节制。

聚权之后,陈州、亳州、宿州守军大部抽调入归德府,张浚手中兵力达十二万之巨,若加上兴仁府宋军,总兵力达十六万。

手握重兵的张浚随即开始筹划恢复汴京之事,但他自始至终没有召见身在兴仁府的杨丛义,也未向他下达过任何军令、口令,好似兴仁府根本就不存在一支四万宋军。

就在归德府紧急筹备,准备收复更多旧地之时,兴仁府只是练兵,却不见有多少大动静,各县也都是以防御为主,不再主动出击,骚扰金军。

九月初五,张浚与襄阳虞允文、吴拱相约,两军一东一西两路北伐,分兵合击,共取汴京。

九月二十三,江淮第一批粮草辎重运抵归德府。

九月二十五,张浚坐镇归德府,令陈州都统制苏仲领兵两万、宿州都统制薛望领兵两万、步军司都指挥使成闵领兵四万,共八万兵力合攻三万金军驻守的睢县。

金军弃城逃走,睢县一战而下。

九月二十九日,苏仲、薛望、成闵,奉命再攻陈岗。

十月初二,宋军未到陈岗城下,金军便弃城退走。

不到十天时间,北伐大军连下两县,距离汴京已不足两百里,眼见马上就能直逼汴京城下,张浚意气风发。

十月初三,张浚下令成闵、薛望、苏仲领兵追击,趁胜夺杞县。

十月初五,八万北伐大军在成闵、苏仲等人率领下追至杞县,与从归德府、曹县、宁陵、睢县、陈岗等地一路撤退至此的六万金军,在城东十里隔河对峙。

眼见金军扎好大营,已提前做好准备,成闵不敢贸然进攻,令全军与金军相距三里,隔河扎营,苏仲、薛望建议后撤五里,无奈二人军中资历与成闵差距巨大,他们的提议被无视。

八万宋军匆忙扎营,河对面的金军闭营不出,未敢派兵骚扰。

双方兵力相差不大,谁都知道,己方不可能一战而胜,纵使胜也是惨胜,若败必定是惨败,是以都不敢轻动。

隔河对峙五天之后,张浚从归德府发书催战,令成闵、苏仲、薛望等人两天之内务必击败金军,夺取杞县。

然而,杞县是汴京东南方向最后一道门户,金人聚六万兵力驻守,哪是那么容易就能攻取的?

但军令已下,成闵、苏仲、薛望等人不得不从。

十月十二日,成闵令苏仲、薛望率本部人马率先渡河,向敌营发起冲击。

苏仲、薛望资历浅薄,不敢不从,明知此战可能不胜,依然各率本部两万人马,渡河攻向敌营。

金军拒不出战,据营而守,苏仲、薛望几番冲营不下,将士死伤惨重,不得不退回大营休整。

谁知就在苏仲、薛望后退之时,金军大队人马忽然从营内冲出,以数千重骑兵冲阵。

正在撤退的宋军本就士气有些消沉,听闻身后战马嘶鸣,金军杀出大营,根本无心抵抗,直接就往河对岸的宋军大营撤去。

宋军撒腿猛跑,直冲大营,身后金军猛追,特别是那数千重骑兵,士兵和战马俱是身披铁甲,根本无人敢挡锋芒。

而那数千重骑兵随宋军过河之后,并没有采取穿插分割之术,冲散宋军阵势,而是驱马向前,从撤退的宋军之中冲出一条道来,直奔宋军大营!

由于金军这数千重骑兵身下皆是上品战马,撤退的宋军将士仅凭两条腿,根本跑不赢,不多时,便被他们冲到前面。

于是便有了一个奇怪的画面:金军重骑兵冲锋在前,宋军将士狼狈追击在后,而在四万宋军后面还有无数金军尾随,骑兵、步兵相间,阵型丝毫不乱!

撤退的宋军在跟策马驰骋的金军重骑兵争抢时间,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一旦数千重骑兵甩开他们百丈距离,有时间完成转身,重新排兵布阵,他们将很难冲破前面的铜墙铁壁,回到大营之中。

此时撤退的宋军阵型虽然没有大乱,但再想指挥已经不可能了,因为他们距离大营已不足一里,顷刻之间就能回到营内,金军胆子再大也不敢强行冲营,此番趁宋军撤退出营,应该只是想找些场子回去,激励一下士气,毕竟宋军大营也不是说闯就能闯的。

苏仲、薛望眼见金军重骑兵冲到宋军阵前,似是引导宋军撤退,他们并不担心,虽不知道这支重骑兵有何意图,但只要他们再前冲百丈还不向南或向北撤走,必会陷于四万宋军和大营之间,逃不出全军覆没的下场。

但在片刻之后,苏仲、薛望便迎来了他们人生中至黑至暗的时刻。

金军重骑兵距离宋军大营百丈之时,宋军大营关闭了营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