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章 合围汴京(2 / 2)

加入书签

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临安一再要求不得贸然进攻汴京,损毁汴京城,北伐大军几个月来根本不敢进攻,其实即使进攻,他们也没有绝对的把握能攻下汴京的高墙厚城。

如今金人愿意主动归还汴京,那还等什么?

金人要以“归还汴京”为条件议和的消息以最快速度,飞马传向临安。

四天后,消息进入临安城,朝堂一时之间为之沸腾。

但很快便有质疑之声,认为这是金人的缓兵之计,以议和相拖延,等待更多援兵从北方进入汴京,建议不要理会,不要中金人圈套,应该马上诏令北伐军收复汴京,不然等金人召集到足够的兵力,再想收回汴京,将会付出更大代价。

与之对应的,很多人以为金人处于南北夹击的困境之中,此时议和乃是常情,金人以归还汴京为议和条件,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如今他们既然提出来,定然已经陷入困境,议和当为真,如若不同意议和,恐怕金人会玉石俱焚,彻底毁掉汴京城。

另有人以为,金人言明要宰相亲自去商议,说明金人十分着急,以期尽快达成和议,而不是议和使臣来来回回,始终拿不定主意,这也从侧面说明,此次议和当为真。

虽然绝大部分人不怀疑议和为真,但主战派并不同意此时议和,如若现在议和,那么北伐成功、恢复中原的功勋将大打折扣,两年北伐成果将沦为议和陪衬,这是主战派万万不能接受的。

可如果要以武力夺取汴京,不知要等到何时,更不知道夺回来的汴京城会变成何种面目。

赵昚等不了。

赵构听闻金人要归还汴京,更是第一时间召赵昚过去,让他马上派人去汴京议和,务必确保汴京城安全,只要汴京城无碍,给金人一些钱财也无碍。

朝廷的文武百官就议和之事展开连续三天大朝议,最终将意见统一:即刻派人北上,与金人议和!

但接下来在人选问题上,再次陷入巨大的分歧,主和派力荐汤思退,主战派力荐陈康伯,双方力争不退。

若议和能成,必将青史留名,谁也不愿后退半步。

眼见双方意见分歧越来越大,大到即将不可收拾的地步,朝堂上忽然传出一个建议:大宋皇帝御驾亲征,主持和议!

这下主和派和主战派顿时傻眼了,谁能反对?

当年的“檀渊之盟”不就是真宗御驾亲征,方才达成吗?

况且此时北伐接近尾声,金人被迫以归还汴京议和,御驾亲征根本不会有任何危险。

再说收复汴京,功勋滔天,难道不该皇帝亲临,顺便慰问参与北伐的将士?

一时之间无人发声,赵昚听闻这个建议,顿时也有几分心动。

文武百官个个心思聪慧,一见如此,哪还有不明白的道理,当即便有人奏请皇帝御驾亲征!

一人开口,文武百官纷纷附和,就连汤思退和陈康伯也只能应和。

但随后又有朝臣建议,收复汴京这等大事,皇帝应该带上文武百官同行,若议和顺利,顺便可在汴京祭天,告慰先祖!

此议一出,满朝文武,无不应和!

经过几天激烈的争吵过后,结局皆大欢喜,皇帝御驾亲征,文武百官同行,共赴北方,行议和之事。

隆兴二年,冬月初八,皇帝赵昚,带领文武百官,离开临安,御驾亲征,护卫禁军加上随行人员,人数超过五万人,浩浩荡荡经镇江府渡江北上。

沿途军民听闻皇帝御驾亲征的消息,无不欢欣鼓舞,沿途官员更是争相拜谒。

说是御驾亲征,其实与巡视四方无异,官员和百姓感觉不到半点亲征的紧张气氛。

站在长江边,望着滚滚长江水,赵昚感慨万千,眼中隐隐有些湿润。

三年前,第一次来长江边,他是抱着必死之心来的,而现在他是皇帝,北伐也即将成功!

赵昚带着文武百官渡过长江,意气风发的踏上北行之路。

但他做梦也想不到,此生再也没能回到江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