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一宇宙大沙漏猜想(2 / 2)

加入书签

胖子说:“哦,我明白了,你在画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胚胎的过程。”

这就是我的宇宙大沙漏理论得到的第一个评价。后来,我画了我的理论模型图,可是胖子又没兴趣看了。

之后,每一次无聊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个理论,静静地思考着,试图为它添加一点细节,完善这套理论。渐渐地,我终于构建起了这套无聊而相对完整的理论。它的正式内容如下:

空间是由均匀分布的两个部分组成的。其中的一个部分被宇宙间的物质所充盈,被称作实空间,有时也被称为阳空间;而另一个部分则是完全真空的,没有任何物质的存在,被称作虚空间,又名阴空间。一满一空的两个空间联接在一起,就像是一个静止状态下的沙漏,这也就是“宇宙大沙漏理论”这个名称的由来。

在没有物质存在的环境下,这两种空间是均匀细致地融合在一起的。你可以把真空状态下的空间幻想成一个立体的国际象棋的棋盘,黑色的格子是实空间,白色的格子是虚空间。真空状态下的空间单位是非常非常微小的,比宇宙间最小的物质单位还要更加微小,所以物质的存在会改变空间的结构,让虚实两种空间单位相互分离,让相同类型的空间单位相互融合成一个容量更加巨大的空间单位,这样一来实空间才能够很好地容纳物质。

打个比方:假设1立方纳米的真空空间里拥有10000个实空间单位和10000个虚空间,这时一颗微粒进入了这1立方纳米的空间,于是其中的5000个实空间与相对应的5000个虚空间单位相互分离,5000个虚空间单位融合成一个更大的虚空间单位,同时5000个实空间单位也融合成了一个可以容纳这颗微粒的大的实空间单位。这就是相对论里提到的“物质的存在会让时空发生扭曲”。

虽然物质的存在会使空间发生变形,但是实空间和虚空间相交错的这种整体空间结构是不会被改变,如果在宇宙间任取一条直线,以我们的视角进行观察,那么这条直线必然是非连续性的,因为我们的一切观测都只能在实空间中进行。因为实空间的这种非连续性,所以物质的运动是不可能按照直线进行的,而是呈波动状,而这就是宇宙万物都拥有波粒二象性的原因。

实空间单位和虚空间单位相连接的地方叫做“奇点”。在这里,“奇点”这个物理概念拥有全新的意义,它就好像是沙漏正中间的那个小孔,将两种空间单位连通。而众所周知,两个相互连通的器皿,如果其中的一个充满了空气,而另一个是真空的,就会产生气压差;如果其中的一个装满了液体,而另一个是真空的,就会产生液压差。相同的道理,实空间里充满了物质,而虚空间则处于真空的状态,它们通过“奇点”相互连通,也会存在一个“物压差”。

物压差给宇宙间所有的物质都提供了一个“物压差引力”,这个引力让所有的物质都产生了一个从实空间进入的虚空间的趋势,然而“奇点”的面积实在太过微小,没有任何的物质可以从其中穿过,因而物压差引力是永恒存在的。物压差引力和宇宙大爆炸所产生的让宇宙膨胀的惯性力(这个力实际上也是物压差引力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源动力。

而物压差引力的存在,让宇宙所有的物质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吸引而又相互排斥的状态。

相互吸引比较容易理解,因为物质聚合在一起,密度越大,所导致的虚实两种宇宙空间的分离也就更加彻底,进而造成奇点相互的融合,产生更大的物压差。而物压差越大,物质从实空间进入虚空间,让两个宇宙达成平衡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物压差引力会让物质产生一种相互吸引、聚合的趋势。

然而,物质间的状态,却又不仅仅是这样简单的相互吸引,同时还存在相互排斥的现象。因为物压差存在的意义,是让物质从实空间进入虚空间,达成平衡,然而实空间和虚空间的接触点,也就是奇点,存在无数个,理论上每一个奇点都可以是物质从实空间进入虚空间的通道。这种情况,让物质相互间的状态变得比较奇特。打个比方,就像是古代王朝末年的各路起义军,他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推翻腐朽的旧王朝,建立起新的政权;然而,他们之间却又存在着难以弥合的分歧,那就是推翻旧王朝后,谁来做皇帝,谁来建立新王朝?

物质间也会存在这样的分歧——从哪一个奇点进入虚空间呢?当两颗微粒靠近时,会因为物压差引力而相互吸引,然后距离近到一定程度后,却又开始相互排斥。这种排斥,是因为虚空间的存在,物质的存在会导致空间扭曲,实空间和虚空间相互分离,所以在物质的外围,会有一层虚空间,这一层虚空间像是一个屏障,阻止着物质微粒的相互聚合。这也就是解释了原子结构的形成——原子核形成的物压差引力吸引着电子的接近,然而电子无法突破虚空间屏障,所以只能围绕着原子核旋转。

只有当一颗微粒产生的物压差引力远大于对方,可以吸引着对方突破这一层的屏障,或者是存在一个外力促使双方突破这一层屏障,两颗微粒才能真正聚合在一起。

然而,就像起义军的力量最终往往还是会汇聚在一起,旧的王朝终究会被推翻,新的政权终究会被建立起来,物质间的相互聚合,实空间和虚空间的相互分离,仍然是物压差所导致的一个终极趋势,这个趋势对抗着由宇宙大爆炸所产生的,宇宙膨胀的趋势。当宇宙膨胀到尽头,在物压差的影响下开始收缩,物质开始聚合,实空间和虚空间进一步分离。最终,所有的物质聚合成了一个点,我们给它起名叫做“物质终点”;所有的奇点融合成了一个奇点,我们称呼它为“终极奇点”;实空间和虚空间完全相互分离。这时,物压差引力达成了最大值,最大值的物压差引力,终于吸引着宇宙间所有的物质,也就是物质终点,一瞬间穿过终极奇点,从实空间进入了虚空间。

物质终点穿过终极奇点,一瞬间将终极奇点击碎,实空间和虚空间再次破碎,相互交错;物质终点进入虚空间后的一瞬间,没有了物压差引力的聚合,物质终点开始猛烈膨胀,爆炸开来。实空间和虚空间的身份相互对调,新的物压差产生了,新的宇宙诞生了。

这个过程,就是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诞生了新的物质世界,物压差引力依然引导着宇宙万物,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现代物理学认为,物质间存在四种基本作用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和强相互作用力。然而,这四种基本作用力,所描述的物质层面并不相同。万有引力早在数百年前,就已经由牛顿老爷子提出,在宏观的层面就可以观测到;电磁力有点难说,毕竟科学家们至今仍未能很清楚地解释,“磁”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磁单极子是否存在,不过大致可以认为电磁力存在于原子的内部结构,质子、中子、电子这一层面;而弱相互作用力,与电磁力已经被认为是同一种力,可以认为它们存在于同一层面;而强相互作用力,是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测,当人类对物质的结构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发现了更微小的物质组成单位,到时是否会有新的基本作用力出现呢?

在这篇后记的前面,我就已经假定,宇宙间所有的作用力,都是物压差引力的不同表现形式。那么为什么这些四种基本作用力,会表现出那么大的差异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们存在于不同的物质结构层面。

物压差引力的大小,和物质的密度大小关系最大。因为物质的密度越大,在所占据的空间,实空间单位和虚空间单位的相互分离就越彻底,因而所产生就物压差就越大。例如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却集中了99.96%以上原子的质量,所以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越是深入,物压差引力就会表现得越强烈。

而在微观层面,物质微粒之间的物质交换,可以视作是物质微粒之间的一种“劝说”和“拉拢”。量子力学认为在微观层面,物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质交换来完成的,假设这种物质交换是确定存在的,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理解:这种物质交换,是由于物压差引力所产生的,物质微粒相互聚合的趋势,在更微小的物质结构层面,让更微小的物质组成单位,突破了物质微粒之间的屏障,而被对方所俘获。

还是使用前面的那个比喻:就好像是两支相互对抗的起义军,双方都各施奇招来拉拢对方阵营里的杰出人才。双方的队伍无法合并,相互间却存在着人才流动的现象。

现在,让我们回到前面描述“布朗运动”的部分。物压差引力是宇宙万物运动的源动力。而运动让物质产生变化。而物质变化的产物是什么?

是时间。

我们反过来推导,也许可以更清晰一点。时间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变化的速度。而物质的变化,是其内部组成单位的运动造成的。而物压差引力,是万物运动的源动力,所以物体的运动,其本质是物质由实空间进入虚空间的趋势造成的。当物体在运动时,等于是在迎合这种趋势,它所产生的物压差会随之减小,物质内部组成单位的运动随之减慢,物质本身的变化速度会减慢。

所以,物体的运动会使时间变慢。

以上,基本上就是宇宙大沙漏猜想的全部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明白一套真正的物理学理论是怎么一回事,让我更加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和知识的匮乏。所谓“宇宙大沙漏理论”,不过是我自娱自乐的一个幻想。然而,我始终很喜欢自己的这个幻想,虽然很多细节的部分,我并没有设想得很清晰,但是在我的眼里,它依然像模像样,在我的脑海中,那个阴阳两极的宇宙,可以生生不息地正常运转。

后来,我开始创作科幻小说,有时会有灵感匮乏的时候。为什么不把宇宙大沙漏猜想写进一篇小说里呢?这可是我迄今为止最为宏大的一个构想。

可是,这样的一个构想,似乎不太容易写成一篇小说。后来,我把它和其他的一些构思一起,写进了这本小说里。大沙漏猜想和这个故事的联系并不紧密,主要出现在《穿越黑洞》这一章,用以解释“冥海”的存在,突显第八重宇宙里,科技的先进程度。

为了贴合故事的主题,我在小说的结局部分,对大沙漏猜想进行了一点延伸:或许,虚空间里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充盈着另一种物质,比如反物质,这种物质的存在反而会加大两个宇宙之间的不平衡,加大物压差;也许,虚实两个宇宙间存在某种特殊的关联,比如互为对方的过去或未来。

在构思《溯流者》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我把这些想法归纳总结了起来,也就是第二篇后记《比喻论》。我这里简单地谈一谈我的想法:人类永远无法得到终极理论,无法获知宇宙的终极奥义。人类所有的理论,都是对宇宙本质的一个比喻,只是这些比喻的形象程度不同。所有的这些比喻,都是人类的工具,所有的科学,其本质都是应用科学。

这个想法让我觉得开心:我的猜想和那些最先进的物理理论,本质都是我们对这个宇宙的比喻。只是我的比喻不够细致形象,无法产生实际应用。那么,如果我本身是一个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可以为这个猜想添加足够多的细节,比如一些具体的模型和计算公式,那么这个猜想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描述宇宙的理论呢?

也许,这些都只是我想当然的YY而已,可是无所谓。古人不具备现代人的科学素养和丰富知识,照样可以气魄十足地描画宇宙,认为“天如穹顶,地如棋盘”,认为宇宙被一只巨龟驮在背上。这些同样是人类对宇宙的比喻,曾经广为流传,成为古人宇宙观的代表。

知识的贫乏让我们无法成为科学家;可是丰富的知识本身不也是一种束缚吗?放肆和狂想是科幻作者的特权和尊严。

现实的世界里有太多束缚,让我们无奈;但是至少在幻想的世界里,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