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传国玺(1 / 2)
传说之中,祖龙有四大仙物,分别是:“赶山鞭”、“定日针”、“传国玺”、“太阿剑”。
在传说中,“赶山鞭”能够驱赶大山自行移动,“定日针”能让太阳永不落山,“传国玺”是祖龙玉玺,“太阿剑”剑气无匹可横扫千军。
仔细分析,“赶山鞭”涉及空间之道,“定日针”涉及时间之道,与巫教的“宇之术”和“宙之术”颇有相似之处,只是“定日针”显然要比“长生杖”更为厉害,不过这两件仙物和“太阿剑”都已经不知去向,有传闻说被陪葬于祖龙地宫,也有传闻说遗失于战火之中,甚至有人认为这三件仙物只是虚构,并无实物,真正流传后世的是“传国玺”。
历代帝王皆以得“传国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千余年,忽隐忽现,待到大魏太祖皇帝起兵驱逐金帐时,已经杳无音信。
有传言说当年玄武楼一场大火,传国玺不知所踪;有传言说大晋幼帝被金帐大军追到南海之滨,抱着传国玉玺跳海而亡;也有传言说金帐将“传国玺”带回了草原王庭,大魏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两代帝王之所以数次北伐,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要追回传国玉玺。
任谁也没想到,“传国玺”竟然在儒门手中。
事实上就是龙老人也没有想到。
虽然他是儒门事实上的领袖,但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再加上大祭酒们一向与隐士多有隔阂,所以他也不能尽知儒门之事。他本以为社稷学宫中的仙物是亚圣或者荀卿所留,万万没想到社稷学宫中的仙物竟然是“传国玺”,就被随意放在那方木匣中。
根据社稷学宫的记载,这枚“传国玺”来到社稷学宫的时间正是在火烧玄武楼后不久,换而言之,那位亡国之主抱着“传国玺”跃入火海之后,“传国玺”就落到了儒门手中,在此之后的“传国玺”皆是仿造赝品。大魏朝廷干脆没有仿造“传国玺”,只有普普通通的天子六玺。
儒门一向讲究忠君之道,得了“传国玺”却秘而不宣,传扬出去有损儒门名声,所以儒门之人很少动用这件仙物,便是龙老人不得不用,也不想使其显露真容,委实是不好听,也容易坐实那个“摄政王”的说法。
此时面对李玄都的“太易法诀”,龙老人不得已使其显露真容。
李玄都不由心头一沉。
先前时候,他只能确定龙老人动用了仙物,至于是什么仙物,他无从判断。毕竟他从未见过“素王”,只知道“素王”不可见,是剑又不是剑,龙老人徒手作战,他也说不准到底是不是“素王”。如今见到“传国玺”真容,李玄都便可以十分确定,龙老人所用仙物并非“素王”,也就是说龙老人手中最少有两件仙物。
要说龙老人只有两件仙物也就罢了,李玄都怎么也有一战之力,谁胜谁负,尚且难料。可如果龙老人有三件仙物,那么李玄都几乎没有取胜希望,至多是保住性命。
万幸的是,龙老人的确只有两件仙物,万象学宫的“天下棋局”被他留在了万象学宫,由司空道玄保管,而天心学宫的仙物还在天心学宫,龙老人未来得及去取。龙老人倒也想过让人送来,可仙物毕竟不同寻常,如“素王”这般,必须龙老人亲自出手才能带走,姜夫人和衍圣公最多就是不做阻拦,或是孟正这般镇守仙物之人不讲情面,不做变通,也只能龙老人亲自出面,换成其他人,除了动手强抢,还没有那个资格。
总之,李玄都和龙老人此时都是两件仙物在手,谁也不占便宜。
李玄都呼吸吐纳,手中的“叩天门”随之明暗不定。
两者竟好似一体。
这也难怪,若非一体,如何做到剑主愈强而剑气愈盛?
现在想来,“叩天门”这个名字取得也是巧妙,一则是寓意能够开启昆仑洞天,二则是只有长生之人才能登天叩响天门,寓意只有长生之人才能发挥其真正威力。
龙老人既然漏了底细,也不再遮遮掩掩,双臂之上重现显现出八龙纠缠的景象,更有一条似虚似幻的金龙环绕他的周身上下游走不停,正合九龙之数。只是不见他急着用出“素王”,正如李玄都没有将“阴阳仙衣”转化为阳面。
两人一上一下,遥遥对峙,却都有些忌惮,没有急于出手。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