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2 / 2)

加入书签

江寄余知道他们打的什么主意,不过也没有说拒绝,他提了一个要求,就是这次再版要做的跟第一版一样,当作一开始就是出版社正规出版弄的,这样也不会怕有麻烦,毕竟之前那样子要是有人查也麻烦。

而且除了稿酬,书籍的分成也要比普通作者高。

出版社已经知道这本书的大卖,哪里会不允许,也懂江寄余的意思,而且这本身跟他们出版社也有关系,当即就同意了。

于是这个约便这样签订下来。

等到江寄余从g市回到b市的时候,出版社再版的新书已经运往了邻省,而且还在加班加点刊印。

最后江寄余带回来的钱让姜可可这个小富婆都惊讶了,因为就他弄的两万五千多本书籍,除去中途各种成本花销,他最后竟然净赚了二十几万,七九年的二十几万,短短几个月内,姜可可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做到的。

和江寄余比较,姜可可觉得自己浪费了穿越这一金手指。

不过这钱要不是后来英语杂志复刊,国家开放了出版社这方面,又跟g市重新拟定合约,要查还真是会有点问题,而现在是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他自己私下弄的那批书账面上显示只有一千册,现在g市出版社也一直在刊印售卖这本书,也不会怕人去查。

这笔钱江寄余不打算分给allan太多,因为allan还是在体制内工作,他又是用有些灰色的手段弄来的,不宜告诉太多人,就是老莫夫妇他也瞒着,就让姜可可一人知道。

到时候allan应得的就在书商那边分成的时候给加上去就行。

然而当allan看到那本书的时候,他只要了一成的分成,因为这本书里他付出的是真的非常少,可以看出都是姜可可的功劳,他无意抢夺。

不过姜可可还是坚持一开始的分成,都是说好的,而且江寄余用别的手段得来的钱也得补偿他,这就当作补偿了。

而等到姜可可的书不断刊印,卖到b市来还断货的时候,b市的出版社见到了眼红,心里后悔当时拒绝了,让g市出版社捡了漏。

其实他们也怪不得g市出版社,g市那边的大环境造就了那边的人也特别大胆敢拼敢冒险,还偏偏幸运地冒对了险,光是这本书就让他们出版社抵得过他们在文化运动时期赚的钱了,要知道那个时候发行书,是真的不赚钱。

姜可可的这本书火了,同时人也火了,b市出版社这边给她发了约稿函,希望她再出一本类似的书籍。

不过姜可可没同意,因为虽然b市出版社这边给出的待遇要比新人好,但是还不是最好的,没有g市出版社那边大方,而且她也比较喜欢跟合作过的出版社再次合作。

广播台那边也看到了姜可可出版的书籍,但是没办法上前去说侵占了权益什么,首先姜可可当时就不是用广播台这边的稿子,也是编外人员,再者当初在节目鼎盛时候离职,广播台多少是要补偿她的,也签订了版权上的协议。最重要是这本书增添了非常多的新内容,广播台也没那么大脸说就是他们台里的。

更何况因为这本书的火爆他们这档节目听众更是跟着上来,也是受益的。

当初姜可可走了换了一位新的华侨女播音员,但是她的英语没有姜可可讲的那么好听自然,也没办法像姜可可那样脱稿,听众听起来就有点儿不自然,跟allan的搭档也没磨合好,导致在其他电台也开通英语栏目后流失了不少听众。

现在因为书籍这档栏目关注度又上来,要认真论,台里也是要感谢姜可可的。

七九年华国的英语读物真的非常少,市场竞争不大,姜可可这本书可以说是第一本英语读物,凡是占个第一的,知名度必定会高一些,就是后来也有出版社推出新的,姜可可这本书还是被不少学英语的人奉为经典,也再版了很多次,销量一直很不错。

当然这是后话了,眼下,姜可可正打算把之前写的那本《颗颗未来漫游记》的手稿寄到g市出版社。

这本书从她还在塘边村没有回城的时候就计划写了,回了b市之后也陆陆续续在写,在改革开放的时候差不多就写完了,一直在等个契机出版,眼下她通过英语读物打开了自己的知名度,正是出版的好时候。

当然,这次她有个私心,在书中提到了江寄余厂子的扩音器和小盒子收音机。

从g市回来后,江寄余便投入到了建好的厂子里,在里面忙得如火如荼。

因为早期的准备和措施,江寄余的扩音器和小盒子收音机生产得很顺利,拆分零件的流水线作业保证了产品的设计不外露,设备的先进让生产过程更为顺利和安全,而因为大部分工人都是在厂子周边的农村招工,也让厂子不会受到‘地头蛇’的骚扰。

他还从三水大学把陈相之等交好的几个朋友周六末给挖过来上班做技术指导,经济学院那边也给找了‘兼职工’。

这些人都还只是念大二,学校虽然有补贴,但是想手头多宽裕是没有的,江寄余开得工资高,又是以实习的名义,而不是在街头做个体户,是坐‘办公室’,这让他们也很满意,也乐意周六末过去工作,顺便还可以为自己积累一些经验。

于是,初期的领导班子江寄余就这么给忽悠过来了,应对目前的生产完全没问题。

江寄余对自己的扩音器和迷你收音机非常有信心,有自己南下那段时间弄的资金(是的,不仅帮姜可可赚钱,他自己南下也利用空间和地方差价赚了不少),以及wilson的投资,资金很是宽裕,第一批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不少。

这让厂子不少人担心卖不出去的问题,他们这些泥腿子好不容易成了工人,可别那么快就打回原形啊,而且厂子福利不错,他们还是很希望能一直盈利下去的。

结果最后的销量却是让人大跌眼镜。

第109章 广告

一九七九年年冬, 随着国家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推进和政策等原因,老莫夫妇得到了下放这些年的工资补偿,按照每月的工资补贴,总共获得差不多快两万块的工资。而这还不是个例,社会各界平反回来的,大部分都有工资补贴,当然有些数额没有这么高, 有些也没有三水大学这么及时发放,不过都是多多少少给了补贴。

对于江寄余来说,这个时候给教师们发放补贴,真的是他腰带式教师扩音器推广的好时候。

不过因为他这算是私人办的厂子,要卖产品还得自己来。

产品生产好了, 如何推广出去也是个问题。

江寄余把目光放在了报纸上。

姜可可说的几点零碎信息就是关于广告推广的, 而现在用电视机推广不太实际,电视机还没普及,最为普及的是报纸。

然而自从文革之后,报纸是不接广告的, 到现在b市没有一家报纸刊登过广告。

江寄余对此也不在意,亲自找上b市一家日报,跟里面的总编辑交谈。

日报的总编辑周石是七七年恢复了职务的,重新接任这个职务之后,发现报社其实一直是亏损状态的, 而在文化运动前, 这家报纸每年是有盈余了。

恢复职务的周石也没有大展拳脚, 很多东西还是禁锢,不敢大动作,这让周石其实有些‘窝囊’,报社没有盈余一直亏损便要跟上头拿钱,跟人拿钱哪有那么容易,现在报社许多职工连福利房都没住上,条件很差了,因此江寄余找来说要刊登广告,其实报社内部人员是欢迎的,有广告便有收入。

但是有些领导担心,说上头没有明确指示,如果贸然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怕是不太好。

周石也有些犹豫,然而江寄余开出了七百块的广告费。

七九年的七百块,那是很大一笔钱,尤其是现在报社职工的工资也才几十块一个月。

而且,周石看到的不是这七百块,而是七百块之后的一个又一个七百块,有了这些广告收入,那他们的报刊也能扭亏为盈,职工福利房也能建起来。

干还是不干,这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