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节(2 / 2)

加入书签

人生地不熟,能有个本地人带路,姬萦自然是求之不得。于是,梦觉加入了姬萦的小分队,与水叔一起坐在车厢外驾车。

从小书城到千仞山,路上花了两天时间。姬萦还记得带徐夙隐出门的初衷,一路上有什么新奇的景色,她第一个去马车前叫徐夙隐观看;途径的村庄城镇若是有什么特色美食,她也会不吝钱财,买来让众人尝鲜。

马车里的火盆永远有炭,桌上的茶壶果盘里始终有货,姬萦觉得马车里的坐凳太硬,特意去镇上买了一张柔软的貂皮给他垫上。

她虽然骑马,但身影总是会在他推开车窗就能看到的地方。

每到四目相对,总会相视一笑。

仅此而已,她的心就好像被温暖的潮汐充盈。

通往千佛洞的山路崎岖不平,马车总是颠簸,姬萦怕车内的徐夙隐晕车,一直在窗边和他说话分散他的注意力。

江无源似乎心不在焉,眼角余光总是瞥向一旁戴着帷帽,独自骑一匹白马的冯知意。水叔一如既往地板着脸,目不转睛地驾驶马车。梦觉轻闭双目,缓缓拨动念珠,口中默默呢喃。

夕阳西下,天际被染上了一抹温柔的橘红,余晖洒在苍翠的林木之上,每一片叶子都镀上了毛茸茸的金边,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远处的山峦在霞光的映照下,轮廓变得柔和,仿佛大地与天空在这一刻轻轻相拥。

姬萦正在与徐夙隐交谈,一场轻盈的小雪在夕阳之中悄然降临。在绚丽霞光的辉映下,每一瓣飘落的雪花都闪烁着微弱而圣洁的光芒。

姬萦玩心骤起,伸手去接,雪花在她手上却总是转瞬即逝。

雪花在她手上化为冰凉的雪水,她转过头去看车内的徐夙隐,灿烂爽朗地笑了起来。

徐夙隐微笑着看着她,递出怀中的手炉。

姬萦接过那还带着徐夙隐体温的手炉,眺望着空中染上夕阳余晖而变得温暖近人的雪片。

在这般纯粹而动人的天地之前,她终于鼓起勇气说道:

“等这件事尘埃落定,我有一件事想告诉你。不过,你要保证,无论你听到什么,都不会对我生气。”

姬萦说完,又觉得自己的要求太过苛刻。

哪怕是徐夙隐这样胸襟宽广的人,得知她是大夏皇室的公主,怕都无法做到心如止水。

她又补充了一句:“……生气也可以,但不能一直气。”

徐夙隐听她说完,沉默半晌,叹了口气,脸上露出无奈神色。

“……好。”他轻声回应道。

……

山路逐渐平坦,密林渐尽,群山掩映在云雾之中。

走出最后一片林子后,众人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一汪碧绿的湖水映入眼帘,湖面上轻烟缭绕,宛如天界的一滴清露落入凡尘化为碧镜。而那典雅的古寺就坐落在这片镜湖之上,背靠着一面刀削似的峭壁。壁上用彩色颜料画着神态各异的千佛,石缝中长着苍翠的松柏,如同千佛画壁的守护神般,为这方净土增添了几分威严与静谧。

“到了。马车就停在这里吧,接下来要坐木筏前往寺中。”梦觉望着熟悉的景象,脸上露出怀念的神色。

众人纷纷下马,马车里的姜大夫和徐夙隐也接连下了马车。水叔为他披上大氅,戴上挡雪的帷帽。

竹筏就停在湖边,一张竹筏刚好够所有人一次来回。待所有人都上筏之后,梦觉放下禅杖,熟练地拿起划桨。

湖面之上,只有隐约几声鸟鸣。姬萦望着那过分宁静的千佛寺,忍不住问道:“怎么没听见任何声音?”

梦觉望着那沉寂的寺庙,眼神中露出一抹悲伤。

“匈奴进入山海关之后,首当其冲的就是附近的州城。千佛寺众僧虽然清贫,但寺中也有不少信众捐赠的金佛器具。那时我正在外游历,听闻噩耗赶回时,千佛寺已被洗劫一空,寺中再无一人生存……”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收敛了师父和师兄弟的遗体,将舍利子存放于宝塔后,便下山超度蛮夷。这也是我下山后,第一次回来。”

“原来还有这样的过去……”姬萦再次看向寂静的千佛寺,这下又有了不同的感慨。

木筏渐渐靠岸,姬萦等人先后上岸。

“梦觉大师,你在千佛寺生活多年,寺中可有什么特别之处?”姬萦问。

“特别之处?”梦觉想了想,摇头道,“贫僧确实没有注意到什么特别之处……硬要说哪里奇怪的话,千佛寺背后的画壁上,有一处巴掌大小的洞,似乎是放什么东西的,但一直以来,没有什么东西能正好放进去。贫僧问过师父,师父说他也不知道是什么,他还是小沙弥的时候,那里就是如此了。”

姬萦激动起来:“梦觉师父,你能带我们去看看那个奇怪的洞吗?”

“自无不可。”梦觉走在前方引路,“请随贫僧来。”

在梦觉的引路下,众人绕过古寺,来到身后的画壁前。

松柏交错掩映的背后,是两个怒目圆瞪的护法金刚,一个小小的似壁龛又有古怪纹路的洞穴被他们捧在中间。

那洞穴下方方正,上方腾起环绕的轮廓,不是传国玉玺上的神龙是什么!

姬萦转身看向众人,神色郑重道:

“诸位都是慕春的肱骨之臣,而梦觉大师,是千佛洞的传人。于情于理,我都不会瞒着你们,过会你们心中一定有许多疑问,待此事了结,我会一一解释给你们听。”

除徐夙隐以外,大家的脸上都或多或少地浮现出了疑问。

哪怕是在众人之中,最了解姬萦底细的江无源,都因为她的话而露出疑惑眼神。

姬萦取下挂在剑匣上的包袱打开,取出木匣。

“这是……”江无源的神情变了,他认出这是姬萦在十一年前就带出天京皇宫的那个木匣。

后来,木匣不翼而飞,他也没有多想,只以为是一个存放细软的容器罢了。

现在,姬萦当着他的面取出了其中的传国玉玺。

夕光飞雪中,传国玉玺折射出晶莹剔透的宝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鲜红的大字,醒目地表明着这枚玺印的身份。

不知是谁发出了倒抽一声冷气的声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