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妃他富可敌国 第121节(1 / 2)

加入书签

如同曾经那些让大家耳熟能详

,留下了不少千年名言的文学大家们,在天齐的历史中,却没有丝毫迹象。

温清霄虽然不明白顾砚书为什么会流露出这样似怀念,似感慨,又似乎是在追忆着什么的神情。

但却能够看出,此时的顾砚书,整个人都透着一股让人摸不着、抓不透的缥缈感。

当即心中一跳,也顾不上遗憾孟老先生已经不在人世这件事了:

“即使孟老先生已然仙逝,但老人家在天之灵,若是知道有殿下这般怀念之人,想来也不会再有遗憾,殿下不必过于神伤。”

“你说得对,不必过于神伤。”

顾砚书也不是一个喜欢悲秋伤月之人。

虽然在念及华夏时,心中有所感慨,那到底是顾砚书出生长大,接受教育之地。

但经历了末世,顾砚书也比谁都明白,珍惜眼下,珍惜眼前之人的道理,很快便收拾好了心情。

察觉到顾砚书的神态变化,温清霄直接冲顾砚书拱了拱手:

“孟老先生那句话,温某十分喜欢,不知可否摘抄进温某的随笔之中?”

温清霄有一随笔,顾砚书也知道。

里面杂七杂八记录了许多内容。

有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有灵感或是感情涌上心头之时,随笔所创的诗词或是文章。

顾砚书想也不想便点了点头:

“自是可以的,如同温六公子所说,若是孟老先生在天之灵,知道自己的思想能引起旁人共鸣,想来也会感到欣慰。”

说这话时,顾砚书的心中也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天齐与华夏有诸多类似的地方,就连思想上也有不少相通之处。

华夏人人耳熟能详的孔孟之道,应当也能用以天齐启蒙。

届时让孔孟之名响彻天齐,也并非不可。

这件事,他应当是做不了,但眼下不正有一个合适的人选?

想着,顾砚书便不由抬眼看了看正在低头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写进自己随笔的温清霄。

转眼又看到了桌上第一期日报的样刊以及温清霄的工作报告,最终还是将心中的这个想法向下压了压:

日报马上便要发行,恰好是最为忙碌的时候,温清霄应当也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做这件事。

还是等到日报

之事步入正轨之后,再与温清霄商议也不迟。

那边,恰好写到“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温清霄,只觉得脊背突然蔓延上了一股凉意。

停笔仔细感受了一番,却又发现这似乎是他的错觉。

细细思索一番无果后,温清霄最终将这件事暂且放下,继续动笔,将最后一句话写在了随笔之上。

最后不忘备注落款——

出自,孟轲,孟子老先生。

第92章

仔仔细细将这一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记入自己的随笔之中。

温清霄是越看越觉得这一段话说的极有道理, 每读一遍,便能有新的发现与体会。

温清霄这样的动作落在顾砚书眼中,也不觉得其失礼。

顾砚书大概能够明白温清霄的心情。

类似于后世的科学家们, 在遇到一件以前从未发现过的物质, 或者是在研究上有了新的突破之后, 也会像这般专注, 乃至于废寝忘食。

对于想让温清霄日后推行孔孟之道的顾砚书来说, 温清霄此时能有如此的专注,甚至还是一件好事。

为了不打扰温清霄, 顾砚书干脆提出了告辞。

这个时候,温清霄也意识到了自己这样直接将客人晾在一旁的举动着实有些不妥。

好在顾砚书对此完全不在意。

甚至还告诉温清霄,孟老先生生前也曾经留下过不少文章, 只是大多为散乱的随记,若是温清霄喜欢,他回府之后可以将其整理一番, 然后送来。

都说窥一斑而见全豹,仅仅是从这一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温清霄便能知这位孟老先生的文学造诣以及思想高度非常人所能及。

原本温清霄心中对孟老先生已经仙逝, 无法与之交流深感遗憾。

现在得知顾砚书手中还有这位孟老先生其他的文章, 自然是十分心动。

不能亲自与孟老先生交流, 能够通过其文章与之神交, 也是一件幸事。

大感惊喜之下, 自然不会拒绝顾砚书的提议。

温清霄这样的反应,顾砚书丝毫不意外: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