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一章 圣明的老朱(1 / 2)

加入书签

没有了张希孟在朝,怎么形容李善长的日子呢?

那是三餐都是薯片,只有乐事了属于是。

朝局的关键在于平衡,张希孟的问题就是他太强了,强到了陛下都要回避三分,应天哪能允许这么厉害的人存在啊?

他这一走,再看看各个衙门,瞬间都太平了。

李善长稳坐首相的位置,朱升因为老病,离着辞职归乡也不远了。吏部尚书汪广洋失去了张希孟撑腰,也老实下来。

原来的礼部顺利分成了学部和教化部……学部主要负责管理各级学堂,督促义务教育法落实。

而教化部则是宣扬国政,教化天下。

再加上之前分出去的外务部,礼部总算是寿终正寝。

而且随着尚书数量增加,李善长这个首相地位越发突出,门下省那边,没了张希孟之后,也只是尽职尽责,监察考核百官,掀不起更多的风浪。

朝局就跟西湖的水,那叫一个波澜不惊。

舒心的日子,让人沉醉,李善长都忍不住想唱两句正在城头观山景了……对了,三国演义已经正式成书,刊发流传。

老罗还想请人题一首诗词,最好是张相公能帮这个忙,奈何张希孟没在京城,只能留白一页,恭候张相垂怜。

朝臣没有什么争斗,皇帝陛下也没有什么发挥的余地。

老朱这些日子除了立国十年的阅兵庆典之外,就是督促儿女们写作业……但是有一个很不幸的问题,朱元璋遇到了和大多数家长同样的问题。

孩子怎么都学不会,这可怎么办?

而且还有个更尴尬的事情,孩子不会也就算了,有些题目,连他这个当爹的也不会!

咱可是大明天子啊,九五至尊!

咱居然也有不会的?

不能够啊!

老朱疯狂生气,却又无可奈何,毕竟数学题不会给皇帝面子。老朱没有办法,只能把当年张希孟逼着他做得题目翻出来。

看着那些泛黄的字迹,老朱还挺感慨的,当年读书带兵,常常连轴转,几乎就不知道什么是累!

许是自己也老了,不然怎么开始回忆起从前了?

张希孟倒是没骗他,数学题目张希孟都讲过,现在不过是变了个形式,换了个角度而已。

老朱仔细琢磨了一阵子,还是捡了起来。

毕竟朱元璋的智商是靠谱的……可问题是当他学会来,兴冲冲教导儿女的时候,老朱惊讶地发现,学不会就是学不会!

这帮笨蛋一点也不开窍!

老五、老六、老七,全都是榆木疙瘩儿,拿斧子劈,都不带开窍的。

几个公主也是,笨的惊天动地,荡气回肠!

面对这么群玩意,朱元璋简直气得要驾崩了。面对朝臣,也没有这么无奈过啊!他还听说,张希孟身边一大堆天才儿童,连张庶宁都被比下去了。

老朱已经疯了,要不他也去济民学堂转转算了,体会一下天才带来的畅快……奈何短期老朱还没法离京,找不到适当的名目。

他只能气急了,就去后宫……然后在短时间之内,不断传出宫妃怀孕的消息。但愿多生几个,能生出一两个天才,也好撑起朱家的门面,不至于太丢脸。

其实吧,老朱也是犯了糊涂,他的皇子公主,基本上智商过关,能力也在中等,甚至还能好一点。

已经超过了当世一半以上的孩子。

但是没有办法,文气云集,江西就是这么逆天……胡俨在历史上主持了永乐大典的修撰,而黄观更是超级学神,六首魁元。跟他们比,纯粹是找不痛快。

要是让老朱知道更多,估计他会吐血……比如有个孩子,刚刚改回了原姓,他叫杨士奇,已经进入了济民蒙学,开始学习知识。

未来的三杨之首,也开始入学了,另外在吉水,有个两岁多的娃娃,就能背诵诗词,记忆力过人……他叫解缙。

总而言之,当下江西的人才密度,天才儿童的数量,别说放在大明,就是纵观整个历史,也是能数得着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大批济民学堂的学生,走进乡村,宣讲新法,移风易俗。顺便还把张希孟讲的天文学,算学知识,带到了民间。

除故布新,让百姓的文化水平都提升了一大截。

还有一点就是华夏书坊的设立,活字印刷使用,各种教材,层出不穷,价格也降到了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