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二章 震惊世界的轰炸(1 / 2)
确认目标,机头转向,开始爬升。
高度800米。
高度1000米。
高度1200米。
将手指放到了投放炸弹的红色按钮上,程鸿飞还是忍不住微微哆嗦了一下。是激动,还有一丝紧张,不过来不及细想。
在西北航空学校学习的时候,程鸿飞驾驶的飞机,都是苏联的双翼飞机,而且还是飞行速度比较慢的教练机,第一次驾驶飞机,心中的压力也比较大。虽然他也已经熟悉新飞机一天了,但这点时间那里够。
随着飞机开始俯冲而下,撕裂空气的尖啸在长春上空响起。
高度800米。
高度500米。
……
俯冲轰炸是最精准的轰炸方式,再精准就要等二十年后的空对地导弹了。
对于程鸿飞来说,利用飞机的高速下冲进行轰炸还是很难的,但为了让精准打击目标,他决定采用这种非常危险的作战方式。
高度200米——
不能在下降了,程鸿飞在按下投放炸弹的一瞬间,用足全身的力气,将机头拉起来。飞机在距离地面几十米的低空,马上就要撞上地面的一瞬间,才脱离地心引起,转头向上爬升。
轰隆——
程鸿飞是没有机会看到这历史性的一幕,高达30米的冲天烟柱,在关东军司令部的大院中冲天而起。
在没有高楼大厦的长春城内,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这一幕。
到处是军警保护的关东军司令部,是关东军最重要的机构,在这一天清晨,机会在空袭中被毁于一旦。
紧接着,其他五架飞机,一架接一架的往关东军司令投放航空炸弹。
250磅的航空炸弹听上去并不厉害,一枚从俯冲轰炸机上投下的炸弹,能够在投入地面第一时间,钻入地面十几米深处,然后在爆炸。零式飞机是战斗机不假,但机腹下悬挂了炸弹的飞机,绝对可以当成最好的俯冲轰炸机来使用。
要不是能携带的炸弹实在太少了,六架战斗机,能够让整个关东军的大脑都瘫痪。
“司令官,危险——”
顾不上被炸弹爆炸的冲击***到在地上,脑门磕在门框上,眩晕不已的关东军新任司令官,在警卫的保护下,冲出了他的卧室。
随着第一声巨响之后,梅津美治郎被部下从床上加起来,往地下工事内转移,在出门的一瞬间,第二波轰炸开始了,倒塌的房梁,和一块块水泥石料从屋顶掉落下来。
“啊——”
剧痛随着惨叫,被加深了疼痛感觉,梅津美治郎发现,他的左腿已经失去了直觉,热流从大腿上流到裤管内。当然,像梅津美治郎这样的军界天才,是不会在肝胆俱裂之间,吓的尿炕的,唯一的解释就是,他的大腿被压伤了,很有可能大动脉已经被划破,不然不会有这么多的血流出。
退回到地下防空工事的梅津美治郎,脸色铁青,在他晕倒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曾一阳……”
梅津美治郎不愧为日军中的高材生,很快就想到了,关东军司令部被曾一阳蒙骗,以为曾一阳的部队中没有战斗机驾驶员。齐齐哈尔机场的飞机,都已经被曾一阳的部队全部炸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夺取日军机场中的军用飞机,是很困难的。
日军飞行员不论白天黑夜,都会在飞机中轮番待命,要不是有几架飞机,在机库中,在被日军准备炸毁的时候,被战士们从日军的手中夺了回来,不然也没有突袭长春的计划了。
成功袭击了关东局司令部,本来应该是万无一失的作战,但在最后,还是出现了重大的损失。
排在最后一架次飞机,俯冲过头,没有及时将机头拉起来,一头撞上了关东军司令部的三层大楼,随着一团烈火飞天般的爆炸,结束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偷袭。
程鸿飞悲愤之余,调转机头,将飞机低空飞在了大街上,对着匆匆赶来的日军步兵,猛按机枪射击按钮,两条火舌,从机翼边上,飞迸而出,如同雨点落泥般的激起一片片街土。
日军人仰马翻之际,长春市内的中国百姓拍手叫好。
不明真相的国人,那里知道这些飞机是gcd缴获的日军机场的飞机。
还以为是鬼子打鬼子,这等好事,要比中国军队打进东北都要让人兴奋。城市的角落,一个美国记者,在长春街头的几张轰炸照片,又一次,将亚洲远东发生的这场战役,推上了新的高度。
曾一阳成为在美国《时代》杂志上,唯一一个,连续两期都登上封面的风云人物。
“关东军托大中国军队没有空军,机场被占领,竟然没有任何防空措施!神奇将军,曾一阳,再一次让世界,看到了号称亚洲陆军第一强国的日本,狂妄而散乱的军纪。”华盛顿邮报的标题在美国军政两界反应强烈,但更多的是负面反应,美国将军们再一次大意的以为,只要美国的军队参加战争,只要几个月就能摆平狂妄的日本人。
标题很醒目,也很容易让人想到,苏日战争,已经将日本军方最后一丝理智洗掉,留下的只有他们的愚蠢和官僚。
最让日军愤怒的是,轰炸完成长春的6架飞机,除去一架坠毁之外,其他的五架飞机,越过长白山,直接飞抵苏联。
但是,在前线和日军谈判的苏联第一集团军副司令,红军旅级指挥官,波塔波夫将军,指责关东军空军,在苏日两国商议停战的时期,对苏联远东最重要的港口和军事要塞——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偷袭,造成了平民的伤亡。
所幸的是,伟大的苏联空军,将偷袭的关东军飞机稀疏击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
为此,苏联红军,远东方面军,第一集团军决定,将关东军第6军,近七万俘虏,押解到苏联,并将交回俘虏的时期拖延到第二年的八月。
苏联人的理直气壮,让在莫斯科斡旋的日本外务省大臣,重光葵差点暴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