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 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路(2 / 2)
“做人要想得少,做得多,才活得久。”农夫的话让大小姐沉默了会,随后大小姐收敛了心绪,点头谢道:“多谢老家人了,祝你身体康健,延年益寿。告辞了。”
农夫低头想了会,忽而想到了什么,诶了一声,在大小姐身后招手唤道:“夫人,你知道怎么出山么?这里山地陡峭,路不好走。我带你出去罢。”
“我知道方向。不必劳烦老人家了。”
“诶?你不是本地人,怎么会知道?”
“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路。”
“夫人,这句话说得奇妙啊。天大地大,别看这山路不平不好走,可东绕西走,总是出得去的。”
“天大,路宽,没有过不了的坎。”大小姐回眸看了农夫一眼,目光流转,那眼里的神采夺去了晨曦之光。
农夫恍惚了下,随后恋恋不舍的眨了眨眼,而后释然笑了。他以为自己看到了头戴莲花冠脚蹬承云靴的佛祖,这算是一次意外的奇遇罢。
他悠哉悠哉的唱起了山歌,山上务农去了。
很久以前,她也有过这样一段平凡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粗茶淡饭,闲散清贫。只是这些她不记得了,只属于另一人的记忆。
龙胜地属桂州,临近小明国的东北境。小明国与七玄南疆相邻,并与海南隔海相望,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首府为南宁。小明国的出海通道十分畅通,是海外各国商人进入中原贸易的重要通道。
根据地理志的记载,从小明国进入七玄边境的路线并不繁杂。大小姐一路打听,日夜奔走,风餐水宿,很快便出了小明国的边境,进入了七玄的江南西道,此刻已在扬州。
扬州最近有件轰动全城的大事,当然也影响不了那些权贵,只是在市井平民,街角巷尾卷了一席浪潮。
“以前怎么说的,现在怎么倒是倒着回去了。”
“是啊。以前女人家都嚷嚷着那句话:日出东方一点红,要吃要穿嫁相公。眼下么?你看那萧家的二小姐,可是反着过来了。”
“哎呦!怎么个反呐!大家心里都有数。”
“可我还是要再揭露一遍。”
“兄台,你倒是不厌烦。”
“我是小话痨么?靠得就是张嘴皮子,这可是我的饭碗。”
“哟哟!我们说双簧呐!你别扯个没边。”
“我这不是要给台下的听众调个情嘛!”
“那你倒是说道说道,这箫二小姐到底有个什么事?”
“这事啊……”
梨园的戏台上有两个先生说着双簧,给台下的看客们解闷调情。他们这几日都在说道着一个事,那就是扬州箫家的二小姐近日要比武招亲。
箫家财大业大,自从与卫氏南北联合,已是纵横商场,成了南方商会的龙头,由于这两位商会大人物都是女子,百姓们给她们取了个名号:“和氏璧”,“随侯珠”,二者都是闻名于世的珍宝,合称为“和璧随珠”,又称珠联璧合。
当初七玄北伐契丹,于新兵之中挑选将军,这个合璧随珠便登上过台面唱了场颇为隆重的大戏。
其实那个本该坐镇军营,指挥兵马的将军并非是后来的宣威将军。在凤麟寨重重关卡之中,有人在里面得到了三样惊世珍宝,只是后来又失去了。
关于这个得失,如今当事人却遗忘了,也没了再絮叨的必要了。
大小姐来到了扬州城外的鹿台,这儿都是山谷,人烟稀少,只有一处毫不起眼的茅草屋。屋外有一个圆形的土台,其上堆着几块石头,有着桌椅的模样,应是有人时常坐在上面弹琴吃茶,独自偷闲。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茅屋里有人说话。
大小姐站在门外,说道:“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屋里人继续说下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大小姐:“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屋里人沉默了下,问道:“你是哪一位?”
大小姐淡淡道:“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她的话音刚顿下,屋门开了,门后站着一个文生,生得很是清秀。
“柳先生,你可认得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