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二合一(2 / 2)

加入书签

何况,当明如釉白瓷一般的肌肤和棉花放在一起的时候,不仅在色泽上丝毫不逊,在光润上却更胜一筹。在同棉花的比拼之中,赞美明如釉一声“人比花娇”当之无愧。

久而久之,棉花便用以赞颂美人。

由于它的别名叫做“云华”,所以叶争流在听到“云华胜玉”这个成语的时候,只觉得有点不搭调,但没觉得哪里不对。

但是不久之后,有人为了恭维叶争流,又知道她习惯把“云华”叫成“棉花”,故而当面称赞她:“您可真是一位棉花美人啊!”

叶争流:“……”

我怀疑你在讽刺我,并且我有证据。

总而言之,棉花作为美丽、爱情和忠贞的象征,在这片大陆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叶争流登基多年以后,“棉花美人”作为成语,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同年,有一篇《棉花美人赋》被入选进教科书的选修。

叶争流就……慢慢地习惯了。

有时候,她也会捏着一朵棉花,摆出一脸深沉的表情,在心中暗暗想道:传说中的蝴蝶效应,大概就是这么出现的偏差吧。

—————————————

棉花的培育交给明如釉,处理棉花的纺织机,叶争流则交给了冯文典和织纺。

在宋州和梁国的边界,当地人对于如何将棉花纺织成布,已经有了一套成型的流程。

但那套流程在叶争流看来,还是过于依赖人工,并且太费事了。

她不指望一开始就飞速进步到全机器时代。

至少像黄道婆时期那样,弄出个轧棉的搅车,再搞出珍妮纺纱机那样一次可以放出十多根棉线的机器,这个要求总不算高吧?

冯文典接到叶争流的委托以后,倒是没说什么。

这位师兄匠人天性腼腆老实,只在自己的分内之事上格外上心。

他看待事物的角度,一般就是实用性和原材料的角度,很少对叶争流提出工具之外的其他要求。

因此,听到叶争流的描述以后,冯文典只是想了想就答应下来。

当然,他从自己的专业方向评论道:“如果真有那样的机器,家里的女人们只怕不下地,也要多多织布吧。”

毕竟,家家户户织布都是为了自己穿。在织出来的土布足够让家人穿衣之外,其余的布就会拿到集市上去卖,贴补家用。

假如叶争流描述的那种织布机器当真研究出来,织布的速度加快,可能许多人家都会买上一台新织机勤纺布了。

不过这样的话……

“布匹的价格,不就降下来了吗?”冯文典问道。

听到这个有点天真的问题,叶争流只是笑了一下。

冯文典的思路,确实是这个时代里常见的思考问题模式。

正常人能想到布匹的价格会降,已经比其他人先走一步了。

“如果师兄真的做出了这样的机器。”叶争流非常和缓地对冯文典说道,“那我为什么还要让女人们在家里织布呢?”

冯文典抬起头来,愣愣地看了叶争流一会儿。

他在修筑盐田、设计高炉的时候,就体验过“流水线”的力量。出于对机器和叶争流的双重了解,他很快便领会了叶争流的言下之意。

这倒是,大家分工合作,远比一个女人又是纺线、又是织布、又是染色来得快,而且没准会快很多。

但是……

“女人们不在家里织布,那他们的孩子呢?”冯文典问出这个问题以后,很快就自嘲地摇了摇头,“看我问的,孩子自然是背到织纺带着。”

听到这个更显天真气的回答,叶争流唇角的笑意不由得更深。

“师兄见过哪个织纺让织女们带着孩子干活的?”

小一点的孩子哭哭啼啼、又拉又尿,容易惹得大人烦躁。大一点的孩子又长了腿,四处乱跑,太容易把布匹弄脏弄坏。

所以织女们通常把孩子交给婆婆、妯娌或者小姑子看管,自己去工坊里日日织布不歇。

只是,倘若织女、织女的妯娌、织女的小姑都进入织纺的话,那孩子最终要交到谁的手里呢?

“国之大计,在于教育啊——还是得从娃娃抓起。”

顶着冯文典的不解的眼光,叶争流良久才说出了一句云里雾里的解答。

这蓝图勾勒的可有点遥远,叶争流自己想起来都觉得皮肤有点紧绷。

但第一步既然已经迈出去,往后的九十九步,或许便是事态在推着她走了。

其实不止冯文典,那个带棉花回来的船长,曾经也好奇地问过叶争流一个问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