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嫡长子 第63节(1 / 2)
对于大多数的读书人而言,他们早就已经习惯熟悉了自己的读书体系,如今弘晖提出的这一出差不多就是将这些读书人从原本舒适熟悉的安逸区赶到一个陌生而充满变数的环境,甚至那些原本信心十足能通过科考走入仕途的读书人,若是经过这番变革也许原本顺畅之路就要遇到波折。
弘晖是切实动了他们的利益,自然会受到这些人都抵触反抗。就连那些反对清谈倡导务实学风的一小部分读书人,都对弘晖眼下提出的这一点十分不赞同,弘晖想要将这新式学校推广开,可谓是困难重重。
折腾了好几天,也不见那些人态度有软化的迹象,甚至这消息传得越广,越多的读书人听到这消息,反对的人潮就越发多了起来,弘晖叹了一口气,只得对此作出让步来。
他心里也是有一股倔劲,与这些人周旋了这么长时间,让他彻底放弃这个打算同样压根不可能,那就各退一步,弘晖咬紧后槽牙根,心里发狠,既然你们这些读书人不愿意学习这些工科,那他就去找愿意学的人过来,他就不信离了如今这些读书人,他的工科就搞不起来,等再过些年,他就等着如今拒绝自己的人后悔去吧。
如今百姓们的日子过得越发滋润,能读书识字的人可不少,甚至日后读书人的队伍会越发壮大,而这些读书人大多数都是想要科考入仕,但在弘晖看来,想要考公上岸可不容易,如今科考录取名额还是挺少,哪能人人都如意,而相比之下,他那工科岂不是更吃香,不仅上岗难度小,甚至前景更广。
可惜这些家伙们丝毫不知,弘晖心里愤愤,在他让步后,那些读书人们更是气势昂扬、十分得意,弘晖像是吃了一个败战,难得地憋屈起来,可惜他却是个愈战愈勇的性子,不过是短短半月时间,他就让人在这京中折腾出好几所新式学校来。
这些新式学校全都是安排了工科课程,但又不仅仅如此,还同样包括一些当下读书人们的文化课,却有些出入,是弘晖根据后世的课本以及一些价值观而筛选出来的新式课本。
第80章 日常一章
弘晖弄出的这些新学校与传统的私塾书院有很大不同, 不仅仅是添加了工科学科课程,就连寻常的文典选读也与普通儒生不同,不仅仅局限于儒家的那些经义文章, 而是涉及百家之言, 他让人将那些争议性不强而又比较含有哲理的百家名篇全都整理成册, 这么一来,倒是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如今人们私底下都将其称作是百家杂谈。
而这也是大多数读书人不愿意来弘晖这新学校的原因,他们自学童时开始读书, 就跟着启蒙的先生祭拜过孔夫子, 对于大多数读书人而言,那是真的将孔子当做是祖师爷, 而拜读孔孟学问也一直以来都是他们的骄傲,儒学生作为如今读书人的主体, 远比其他学派的传人要兴旺得多, 而弘晖此举差不多是狠狠打击了他们以往的信仰。
虽然经过整合后的选读课本里,居大多数的仍是儒家的名篇, 但是里面也有不少其他家的精辟文章,如今全都被搬到台面上来, 这让不少儒学生一时很难接受, 但更重要的一点并非如此,而是弘晖安排的课程差不多是完全与科考不对口。
弘晖早就对如今的科举制度有想法了, 因八股取士的缘故, 不少读书人都受其束缚, 花太多的精力格外重视那些外在的形式与格式,而在弘晖看来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虽然不否定如今朝中文官基本都是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 其中有不少都是能人,但是当下也有更多的读书人是脱离实际的,甚至成了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这样的人想要通过科举入仕不容易,即便真是入仕了,苦的则是百姓,摊上这么一个五谷不分的父母官。
所以弘晖才在这些新学校里折腾出这么多新花样,不仅添加了一些社会实践课程,定期组织学子下乡了解民生,更是加强对如今学校里学子的德育培养,其实如今不少读书人都是有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但这都是自发性的,还有更多的读书人在为官以后反而成了鱼肉百姓的毒瘤,弘晖觉得有意识地对学子进行价值观疏导是有必要的。
他如今虽然不能动眼下的科举制度,但焉知以后就没有机会呢,现在培养些人手是做预备工作,真等到要改革的时候,总不能让他一个人单枪匹马,必须得提前打造好人马团队才行。
因为在开办这些新式学校前,弘晖受到了众多的读书人抨击,甚至就连朝中百官也都是基本持反对态度,但是弘晖一意孤行,既然这方案在朝会上通不过,他就将学校折腾成私立的,倒是像那些书院差不多,只不过里面的设备、装置更好更完备。因为起初受到那么多人的阻挠,等到开学那日,弘晖以为生源估计都只是普通人家出身,没想到他却看到了不少世家子。
弘晖同时在京师地区开办了许多所新式学校,其中一部分是分布在外城区,剩下的则是在郊区,因为郊区修了路又多了许多工坊,那里如今已经兴建起一片民用住宅,弘晖曾经过去走访过,多数都是那些工坊工人们的家庭,但也有不少是从偏僻庄子里搬迁而来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