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壮志未酬(1 / 1)

加入书签

郭子仪转头问李适:“殿下觉得如何?”李适倒是颇为识大体,说道:“相比于平息叛乱,药子昂等人被鞭打,我个人受辱,都不值一提,国事当前,大家要忍耐!”江一尘也道:“大军即将东进,不宜和回鹊闹出事端,能够以微小的代价,争取到回鹊这个强援,也是值得的!”

大佬们的意见一致,余人也不好再反对,只能按耐住怒气,一心备战,双方的关系终于重新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

这个意料外的危机解除后,李适就张罗着东征了,以仆固怀恩引回纥兵为前驱,郭子仪殿后,自己则在陕州遥控声援。同时,李适还命人传令泽潞节度使李抱玉、河东节度使辛云京、镇西节度使马璘等各率本部兵马会师洛阳,务必要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伪燕叛军。

战略大反攻终于拉开了帷幕。

大军即将开拔的时候,代宗的圣旨到了,上面说了很多,但最后的意思只有一个:郭子仪回京听用。郭子仪领了圣旨,二话没说,当即辞别李适等人,一人一骑踏上了回京的路程。

江一尘不舍,和胡婉心出西门送别郭子仪。郭子仪回望陕州,轻轻叹口气,道:“一尘,婉心姑娘,回去吧。”江一尘道:“郭元帅,大战临近,陛下此时召你回京,究竟是怎么考虑的?”郭子仪怅然道:“我们做臣子的,揣摩不到陛下的想法。”胡婉心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里大部分是你的部下,岂能少了你?”郭子仪摇头道:“我一生征战无数,现在头发都白了,从没想到过违抗君命!”江一尘道:“没有了郭元帅,我担心又会重蹈邺城的覆辙。”郭子仪道:“现在有雍王殿下统一指挥,不会再有邺城的败仗了。”胡婉心道:“眼看着最后的胜利就要到来,郭元帅却缺席了,实在是太遗憾了!”

郭子仪道:“不提这事了,我得抓紧赶路了。”在江一尘肩头轻轻一拍,道:“一尘,我是没机会参与最后的战斗了,但是有了你和婉心姑娘,我也就放心了。”马屁股上轻抽一鞭,和江胡两人分别。

江一尘望着郭子仪远去的背影,怏怏不乐,道:“郭元帅这么个好人,又有谁和他过不去呢?”胡婉心道:“人心叵测,你觉得他好,朝中看不惯他的可是大有人在,一心在暗中使坏。”

胡婉心猜测的一点没错,郭子仪又被人摆了刀子,而且还不是一刀,鱼朝恩摆了一刀,程元振也摆了一刀。两刀下去,郭子仪彻底荡平安史逆贼的豪情壮志便烟消云散了。安史之乱开始的时候,郭子仪就在河北战场上;安史之乱进行当中,他也在战场上;可如今,当胜利的曙光已经闪现的时候,他却缺席了,这不能不说是郭子仪人生的最大憾事。

郭子仪满心惆怅的回到了长安,给代宗上了一道奏折,请求辞掉一切职务。即使如此不甘心,郭子仪也没有过多的怨言,采取的还是和平的方式,以辞职表达自己的不满。

出人意料的是,代宗没有理会郭子仪的抗争,痛快的答应了他的请求,将郭子仪的职务全部解除,另授了他一个职务——建陵(肃宗的陵墓)山陵使,加实户七百。说白了,就是管理肃宗的陵墓,看看哪里的瓦片碎了,就让人换一块新的,哪儿的树死了,就让人重栽一颗。一代名将,戎马倥偬了大半辈子,最后居然当起了守墓人。

郭子仪心灰意冷,却没有对这个新职务表现出任何的不满,而是坦然接受,同时又给代宗上了一道奏章表明心迹,将肃宗褒奖过他的一千多道诏书一并呈了上去。

面对满满一桌子的先皇诏书,代宗逐一翻阅,肃然动容,这是一个真正的忠臣,为大唐社稷征战了一辈子,从无半句怨言,这样的忠臣能人哪里去找第二个?代宗终于醒悟,下诏郭子仪曰:“朕不德,诒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当初代宗和郭子仪一同收复两京,同天下忧患,至是悔悟,眷礼弥重。

代宗随即召见了郭子仪,君臣之间的嫌隙与疑忌一扫而光。郭子仪趁机奏请代宗增兵东征,不能再给史朝义苟延残喘的机会。

代宗把戍卫京城的南北军将领都召来了,问问大家有什么好方案。开府仪同三司管崇嗣比较迷信回纥,居然说了一句“我得回纥,无不胜”。代宗心里暗骂:“回鹊人狼子野心,虽然出兵助我,还不是为了一点私利!”但嘴上只是说未必。(未也)

左金吾大将军薛景仙没什么好建议,但是很有勇气,拍胸脯道:“如果我方不能取胜,请陛下给臣两万勇士,臣愿与敌人死战到底!”(我若不胜,请以勇士二万椎锋死贼)

代宗十分感动:“点赞!”(壮矣)

当初玄宗幸蜀,时任陈仓县令的薛景仙率领官吏捕杀了逃至陈仓的杨国忠妻子裴柔、虢国夫人与她的儿子裴徽。756年唐肃宗任命薛景仙为关内节度副使,守卫扶风,江、淮奏请贡献之蜀、之灵武者,皆自襄阳取上津路抵扶风,道路无壅,皆薛景仙之功也。

最有思想的是右金吾大将军长孙全绪,分析得头头是道:“敌人如果出城作战,那他们必败无疑;如果他们坚守不出,我们就不好办了。此外,回纥善于冲锋,却短于攻城,一旦战事限于肉搏持久,他们的士气就下去了。我们不如大张声势,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和兵力,以李光弼攻取陈留,令李抱玉攻打河北,切断史朝义的手足,而后再向敌军派遣间谍,大打心理战。这样,敌人就会败亡了!”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