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节(2 / 2)

加入书签

到了中学、中专的选择时,学费便高了不少,同时供养三个孩子上学,足够让只有劳动力的宁家伤筋动骨,更别说宁父宁母还想着存钱未来替孩子们操办结婚的事宜了。

而这时候,便得开始取舍了。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记忆里,原身都是茫然和痛苦的。

她当然知道,每一次被放弃意味着什么,可看着父母叹着气地说服,她退缩了。

“你小妹成绩好,到时候上个中专,直接包分配,她身子弱,也不好回村里干活,以后能去好单位,你大哥成绩不中,不过多读点书,没准能去好学校,你就先看看吧,家里条件你是晓得的。”

“你小妹是读书人了,不要这么早结婚的,你哥喜欢的姑娘家,正好她弟弟也在找对象,人家一表人才,和你很合适。”

……

原身小学毕业后便回了家,在家里帮着干活,一到了年纪,便又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给了嫂子家的弟弟。

她嫁人后,也是个顾家的女儿,三不五时地往家里搬东西——当然,她也懂得照顾自己的小家,不至于让小家受到影响,可还是因此吃了嫂子和丈夫不少白眼。

后来,经济开放,哥哥带着嫂子去了城里,她本来和丈夫也想跟着去赚点钱,可父母却上门来劝她了,只说她也走了,以后他们谁来养老?

原身留下了。

很久之后她才知道,当时父母来劝她不只是为了自己养老的问题,还有哥嫂那边的怂恿,她的公婆也一样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出去外面闯荡,女儿留下照顾,可这不就有了矛盾吗?她先退步,便“皆大欢喜”。

原身一直觉得,每个人的命不大相同,没准有的人这辈子就是劳碌命,像她,注定了要一直忙活。

赚不到太多钱,可要做的事情很多,公婆、父母、孩子、丈夫,她像个陀螺般,转着从不停下,别人责备时,她总是低头笑笑,一耳朵进一耳朵出。

她听说,哥哥和嫂子在城市那立住了脚,没赚到太多钱,可也已经能在城市稳扎稳打的生活。

家中唯一的一个中专生小妹,嫁到了市里,后来随着丈夫调动到了隔壁省份,联系不太方便,不过过得也很不错。

儿子听说了母亲当年放弃了进城,没忍住说过母亲的眼光短浅,如若他是城市户口,能在城市上高中,见到的绝对不会是现在的世界;丈夫也常在喝酒后埋怨,他不想这辈子都在土里刨食,可现在姐姐回不来了,父母更是抓着他不放,生怕他一走,老两口孤独终老。

父母年纪大了,老年病也多了,尤其是父亲,中风了之后,人都不太能自理,一屁股屎尿,都是原身来清理的。

而在夫妻俩重病弥留之际,一直没回村的大哥和小妹终于回来了,他们和村里的人格格不入,一股城市人的气息,对于曾经自己生长的环境,颇有微词。

原身陪在父母身边,就这么看着父母在兄长和妹妹进来时亮起的眼神。

他们已经很久没有那么激动,笑得合不拢嘴,乖孙好儿子好女儿地喊着,心满意足。

原身只记得这个冬天很冷,父母之前所有的坚持,好像在臻爱的子女回来时都放下了,他们溘然长逝,离世前的那个晚上,还在和同村的老村长炫耀着他们的出息子女。

兄长和小妹等到父母入土便要离开,临走之前他们恨铁不成钢地对原身说,她不能这么不求上进,也要看看外面的世界,现在外面日新月异,这村里早就落后了。

原身只是擦了擦汗,笑得憨厚又老实:“晓得,我晓得呢。”

然后就和多年前一样,站在村头,看着离人不回头。

后来的事情,就不必说了,她在这村子活了一辈子,儿子争气,到外面闯荡,成家立业,几回想来把她接走原身都没同意。

她的根在这,父母公婆丈夫的坟都在这,要是她走了,平日里谁来替他们扫墓,替他们拔掉坟头的草呢?

而且……她已经拖累了儿子半辈子,不能再拖累儿子了。

离世之前,原身在床上想起了很多很多,她眨着眼,向来乐呵,被人骂也不知掉眼泪的她哭了。

谁来爱爱我呢?

【主线任务:不再做毫无存在感的女儿。】

【支线任务一:得到父母兄妹的认可和关心。】

【支线任务二:看看广阔的世界。】

……

吃过饭,宁父的碗一放,轻咳了一声:“我有点事情要说。”

宁初夏知道,第一个选择来了。

第34章 被忽视的二女儿(二)

宁家走的是传统大家长的路线, 家中的大事均由宁父拍板决定,小事则由宁母来判断,他们的思维中没有太多民主的成分, 可在涉及子女的事情上,还是会走面子地过问一番。

宁父一开口, 屋内便安静了下来,一家人的眼神都投注于他的身上。

“今个儿呢,我是要和你们谈谈以后的事情。”宁父说起这个倒也不觉得尴尬, 他自认对孩子们还是仁至义尽的。

这同村的人里, 能像他这样,把三个半大孩子都送出去念书的, 是一个都找不到。

要知道家里就他和媳妇两个劳动力,全年工分折算, 再加上副业款, 能到手小两百块那还得是遇到丰年, 可这一家上下都得支出,尤其还有三个正在长大的孩子。

先头也算了, 一年这三孩子单学费就得6元, 还没算上书本费, 伙食费。

每年最后算下来,一家盈余也就四十到五十元, 几乎存不下来钱,到时候孩子大了结婚, 总要置办好衣服, 嫁妆彩礼装修新房, 样样都要花钱,不当家哪知道柴米油盐贵呢?

宁父说到这, 三个孩子便都正襟危坐,他们看着宁父,心中都有各自的揣测。

和他们同龄的孩子里,有干脆没去念书的,也有念了两年就不读的,真正能往上念的,是屈指可数,现在整个村,学历最高的还是村长家的儿子,念了个小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在钢铁厂上班,吃的公家饭。

宁父继续说:“你们对家里的情况,心里总是清楚的,再往上念,可就不是这个数了。”

他明白地把账算给了孩子们听:“你们三个也就初秋考得好,她还能上个小中专,可要上小中专,就得读初中。初秋上回也说了,她老师还劝她多读个高中,到时候读大中专要好些,这就得花不少钱,可这出来,准保是有好工作的,她从小身体不好,哪是能干活的人。”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