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章 出征(1 / 2)
大唐要在东北方向动兵,大多数势力都很担心。
尽管知道目标是高句丽,可谁知道会不会被搂草打兔子一起给灭了,契丹、靺鞨、百济等等势力都一日三惊。
但唯独一个国家和他们不同,大唐要动高句丽的消息传回后可谓是举国欢腾,这个国家就是新罗。
新罗王是个懂事的人,深知大唐做什么事情都讲究一个名正言顺。即便和高句丽是世仇,也必须要有合适的理由才能出兵。
他生怕大唐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或者内部有人作祟阻挠出兵。
就派遣了使节团,称百济在高句丽的支持下攻占了他们数座城池侵占他们土地,希望大唐主持公道。
大唐确实在商量用什么借口合适。
主要是高建武这个人很清楚干不过大唐,一直表现的很恭谨,暗中积蓄力量。还真不好随便拿他动刀,要不然别的藩属国会怎么想?
岳山觉得无所谓,大家都不傻,你找的借口再好别人也清楚是怎么回事儿,随便找个理由出兵就行了。
可其他人不这么想,他们还是想来个名正言顺。
岳山也懒得和他们争执,随便他们怎么着去吧,反正箭已经在弦上,谁也阻止不住大唐这辆战车。
起争执的是别人,都觉得对方的理由不合适,用自己的更好。
恰在这个时候,新罗的使节团进京,呈上了新罗王的国书。
得,谁也别争了,最好的理由上门了。
虽然大家都知道百济占领新罗的城池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可那又怎么样,大唐需要的就是这个理由。
于是朝廷正式下达诏令,斥责高句丽和百济不仁不义欺辱他国不尊大唐……反正罗列了几十条罪状,并宣布大唐将出兵为新罗讨回公道。
这个消息传出,大唐国内就是一片沸腾。前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亡国才过去几十年,曾经凄惨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高句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噩梦,但他们的忌惮还要超过突厥。
尽管大唐活捉颉利灭亡东突厥,百姓的自信心已经提高了许多,可面对高句丽的时候依然信心不足。
难道大唐要重蹈前隋覆辙吗?
有这种想法一点都,大唐确实很强,可当年的隋朝表现的也强势啊,吊打一切,把突厥调教的和儿子一样。
杨广雄才大略,年轻的时候南征北战为隋朝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当上皇帝之后雄心勃勃非常有作为,百姓们着实过了许多年的好日子。
一切都在三征高句丽之后改变了。
现在的大唐和当年的隋朝太相似了……当然,这话没人敢当众说,但这层意思大家都懂。年轻一辈还好,老一辈可谓是惶恐不安。
对这种情况朝中上下早有预料,高句丽带来的耻辱只有用血才能洗刷。也只有彻底灭亡高句丽,大唐人的心气才能再次回到巅峰。
但面对这种情况朝廷也不能什么都不做,否则被有心人利用就不好了。
这时候渭水学报和黄鹤学报的口舌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两家报社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特刊,半个版面介绍高句丽的历史。并强调这个国家狼子野心必须要灭掉,否则会反噬中原。
另半个版面介绍大唐的国力和战斗力等等,增强大家的信心。
这些介绍和分析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起码士林没有那么慌乱了。而掌握话语权的读书人平静下来,也就意味着国内的舆情平息下来。
再说国外,见到诏书那一刻高句丽彻底死心,被逼到绝路的高建武也没有坐着等死,开始动员全国力量迎接战争。
同时还以唇亡齿寒来鼓动百济、契丹、靺鞨、薛延陀等势力和他们一起反抗唐军。
契丹、靺鞨等势力毫不犹豫的就拒绝了他们的提议,但也没有出兵帮助大唐的意思,心中在想什么大家都明白。
曾经和高句丽不清不楚的百济才是最狠的,当场斩杀了他们的使节,发表檄文说和高句丽誓不两立云云,把高建武给气的差点吐血。
唯有薛延陀态度暧昧,既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出兵,但私下出售了大批战马给高句丽人。
不管外界什么反应,大唐朝廷的脚步是一刻不停。
二月十五感恩节当天,李世民命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唐军六万,归附的各部族联军四万,向辽东进军。
命程知节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岭、硖兵六万,从莱州渡海向平壤进军。
又以刘仁轨为平壤道行军副总管,率棣州、申城、泉州三地海军清扫高句丽战船,并向长口、开城市两地进军,和程知节一起夹击平壤。
具体的作战方案已由枢密院下发,各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命令下达当日,李绩和程咬金两人率领亲卫乘坐战船北上。
就在他们出发之际,却遇到了千余名壮士请愿一同北上征讨高句丽,只要让他们跟着去,可以不要任何功劳。
众人都很惊讶,一打听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都是先辈有人死在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之时,大多数亲人连尸骨都没找回来,他们要去报仇。
众人都非常感动,可此事事关重大不是他们能决定的了的,于是火速奏请李世民。
李世民也非常惊讶,然后激动的大叫民心如此此战必胜什么的。然后下令特招这些义士参军入伍,随军征讨高句丽。
消息一传出军民无不振奋,皆道大唐有义士,对这一战更有信心。
等李绩一行到达洛阳的时候,发现这里已经集结了上万义士,皆是和高句丽有血海深仇之人,欲随军北上效死。
李绩以枢密院副枢密使的身份下达命令,着洛阳都督府给这些义士登基造册分发武器装备抓紧训练,等李世民到达的时候在跟着他一起出征。
等三月初李世民御驾出征的时候,自愿参战的义士已经达到了两万多名。李世民深受感动,把这些人特招入伍组建了义士军。
后来这支军队在大唐征讨世界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这都是后话暂且不提,且说李绩和程咬金离开之后,朝廷就开始为李世民出征做准备。
先是诏令太子李承乾监国,这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事情没人觉得奇怪。
真正让人没想到的是,李世民又把赋闲在家的高士廉给提了出来,任命他为太子太傅辅佐太子监国。
但当这个命令下达之后,所有人都不得不说一声,高。
皇帝出行,让正值青年的皇太子监国本就是一件敏感的事情,很容易出问题。尤其是李世民还是靠兵变当的皇帝,想的只会更多。
辅政大臣太强势容易把太子压的没有声音,失去了锻炼李承乾的本意。
辅政大臣威望不够就会被太子夺权……最怕的还是两人勾结在一起。
满清康熙出征葛尔丹的时候让皇太子监国让明珠辅政,结果康熙遭遇了什么?军粮被断,还差点被火烧死。
李世民是什么人,他岂会不防着这一点,所以他把高士廉重新提拔了起来。
高士廉自身威望足够,能弹压的住朝堂也能压得住太子。
但他又深知高家和长孙家的权势太盛不是好事,一直在韬光养晦,必然不会轻易和太子起争执。
可以说他是既能压得住太子,又能掌握得住分寸不会和太子起矛盾的人。
当然,最关键的是他是长孙无垢的亲舅舅。
有长孙无垢在,高士廉绝对不会起反心。如果李承乾真的有反心,他也会帮长孙无垢一起镇压。
所以说白了,李世民真正信任的既不是李承乾也不是高士廉,而是长孙无垢。真正监国的也是她,高士廉辅佐的也不是太子,而是她。
至于李承乾,老老实实的监国那他就是监国太子,但凡有一丝不该有的心思,长孙无垢秒秒钟就能让他歇菜。
而且他这一手阳谋用的堂堂正正谁都挑不出一点毛病,就算李承乾自己也没有丝毫不满。
因为高士廉是他舅公,亲舅公辅政还有比这更好的事情吗?
房玄龄则被调往洛阳坐镇陪都。
长孙无忌、马周等亲信文武大臣尽皆随行,岳山自然也不例外。
李世民出征的日子也早就确定好的,三月初。
岳山自然要提前安排好手上的事情,书院交给王绩不用他操心。但他还是警告王绩今年别搞事情撩拨古学派,对高句丽战争期间,国内以平稳为主。
王绩也是分得清轻重的人,当即表示一切等战争结束之后再说。
然后就是蒸汽机厂,岳山怕田顺谷不懂经营,就把书院事业部的于志明给调过来当了主事。
并把自己写的关于蒸汽机厂的规划书交给他,让他按照规划书来就可以了。
于志明是从一开始就跟着岳山的老人之一,能力非常强。他一直负责书院的产业,这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把蒸汽机厂交给他让人放心。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