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自然科学院 第716节(2 / 2)
一路上它似乎越吃越肥了。
嗡嗡嗡嗡。
母巢受到攻击,这棵大菠萝形状的母巢内,涌出了大量巨蚜。
它们好似毛毛虫般,身上的纤毛具有极强的神经性毒素,群体向空气中喷洒着这种纤维毛发,一旦沾染到皮肤甚至进入呼吸道,将是十分危险的事,但却被西西多彻底无视,肥猫大摇大摆走开了。
前面的嘉利见此,眼角抽搐,他之前可是清楚体会到了这些巨蚜的可怕。
“连这种神经毒素都能够免疫,你到底是什么怪物!真无法想象,连你这样的存在,毕业时都只是勉强混了个一级自然学者毕业证书,你那一届的格兰自然科学院难道是怪物工乐园?”
【卑微知著者】西西多学术奥秘,乃是窥伺盒子中的虫世界,获得盒外造物主的力量。
那是他六岁时候的故事。
出身于格兰农场贵族的他,一出生便享受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并且由于家族产业的蒸蒸日上,他在六岁后,被家族选中后开始倾力培育,希望获得格兰自然科学院学位证书,以此进行联姻事宜,跻身上层社会,进入公国的权力核心圈。
毕竟对于很多家族而言,学者的身份,便是财富和实力的象征。
而贵族对学者考核作为身份地位象征习俗,则源于三千年前,最早开发出‘变戏法’乐子的初代学者们,也由此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圈子,而学者研究试验所需的花费,可不是一般的小贵族能够有精力和资源参与。
就这样。
艰苦的早教课程,在一个六岁的孩子身上开始了。
集家族全部资源于一身,家族所有人都渴望通过这个孩子获得从未获得过的无上荣耀。
日复一日的艰苦修学课程,每一天都在扼杀这个天资聪慧孩子充满志趣的童年,家族的兴盛使命,全部压在一个孩子的身上,他从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真正自由,仿佛在一座监狱里成长。
直到有一天。
一本基础学术知识普及书籍中,西西多看到了关于蛊术的古籍。
那是三大先驱诞生前的学术界百家争鸣时期,一部分执着于将虫作为学术根基学者留下的典籍,如今已经被主流学术界所抛弃遗忘。
西西多在阅读了典籍后,年幼的他,竟产生了感同身受。
“这些虫子,不就是自己吗?”
于是。
他用一个玻璃瓶,装下了一只虫子。
学院毕业后,由于闲散懒惰,西西多从未出版过任何学术书籍,也没有和其他学者进行过学术交际。
外界除了【卑微知著者】这个学院时期称号,几乎对他一无所知。
而他的唯一兴趣,则是以造物主的身份,窥伺盒子里面这群一代代更迭繁衍的虫子,如何尝试打破自己的束缚,有时他甚至会人为给这些虫子制造一些灾难,他在一次次的观察中,逐渐学习到这些虫子的智慧与进化。
这种神经毒素,早在他奥义学者时期,西西多就已经从一群企图打破他造物主盒子的虫子身上,学习了解到了类似的能力。
“差不多吧。”
西西多所化的肥猫,咀嚼着巨蚜,悠哉之色。
“我记得那一年的毕业考核,西兰自然科学院和巴尔达人体进化科学院,都诞生了一位超级强者,嗯,就是那种几十年难得一见的超级天才,当时格兰自然科学院处处受到西兰自然科学院的压制,就连巴尔达也有赶超的趋势,学院院长和教导主任们都感到了极大的挑战和危机,不过结果嘛……”
悠闲散步的懒猫耸了耸肩膀。
“你应该知道的,雷洛这家伙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干掉了所有的竞争者,什么天才学者,什么隐藏强者,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而这个家伙一毕业后就去了公国西北荒漠,建立了那个大名鼎鼎太阳能源实验室。”
泰迪狗闻言两个小腿直立行走,双脚踩在林间密叶上,忍不住一声叹息。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雷洛大师的经历,几乎属于奇迹般的不可思议,就像……就像是从未来穿越返回了那个年代一样。虽然有人憎恨他,有人敬仰他,但不可否认的是,站在学术界角度来看他不但改变了历史,还缔造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让学术界短短几十年以惨重代价走完了几百几千年历史,这近乎于学术界的救世主!那你说,如果又有一个这样的人,出现在了血衍,也就是所谓的零号银灯师,你相信吗?”
肥猫认真思考后回应道:“不论相不相信它是否存在,但即使只有一点的可能性,也实在太可怕了。所以三巨头才会那副如临大敌模样,出尔反尔结束了辐射武器饱和打击的计划。”
泰迪狗崩溃道:“所以我现在很矛盾啊,一方面感觉零号银灯师应该存在,另一方面又感觉这根本不可能,这样充满传奇的人,怎么可能在同一时代的血衍,又诞生了一个呢!”
一个月后。
一路上艰难险阻不足为道。
嘉利和西西多两人,分别伪装成了泰迪狗和慵懒肥猫血衍形态,终于来到了夜幕风眼内这座中心千面神殿。
前面血巢,仿佛一座山脉般,连绵不断。
与其说它是一座脂肪血巢,倒不如说它是一个血巢群落交接而成。
数以万计的血衍,已然将周边母巢森林彻底作为了自的耕种采集农场,不论再强大的母巢生物,也不过是千面神殿下饲养的食物而已。
“赞美伟大的千面神。”
祷告声后,聚集在广场的数以千计形态各异血衍们纷纷散去,但却有一猫一狗没有离开,仍在继续祈祷着。
手持《千面圣典》的主教,不禁对这两位陌生信徒多看了两眼。
但它也没有多说什么,转身离开了。
一连几天。
每天的祷告结束后,主教都会发现这两个血衍最后离开的身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