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屑(1 / 2)
毓庆宫。
“爷, 富察家的海船于月前回来了,傅清大人清点了您需要的贸易之物,全在面前的木箱子里。”李钦让几个壮实的太监扛着木箱, 有条有理地摆在书房, 不一会儿, 木箱占地极广,几乎没有了人的落脚之处。
这些木头是专用防水的,历经几年的海上航行, 沾染了咸湿的海腥气,不是很好闻。但李钦他们面不改色的,甚至有些兴奋。
前些年, 还是端贝勒的太子殿下对洋文和西洋之物感兴趣,组织了手下出海,通过富察家的名义, 已经派遣了好几遭了。
乾隆大手一挥,任由儿子去,还让人给通商口岸的衙门带去口谕, 不得妨碍富察家贸易的海船, 一路放行。
清朝海禁的政策, 是一步一步演变而来的。
康熙晚年的时候,发布南洋海禁令, 严禁沿海百姓们出海贸易, 违令者斩;雍正五年, 皇帝考虑到海患和民怨沸腾等等不安定因素, 决心开放四口通商口岸, 即粤、闽、江、浙, 一直沿袭至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二年, 因为英国商人闹事,皇帝下令关闭三口通商口岸,只留广州一口通商,清朝开始了真正的“闭关锁国”[1]。
乾隆执政早年,海禁政策并没有那么严厉,百姓有了官府放行,是可以出海贸易的。更别提朝中的官员大臣,有人私下里派遣海船,为赚些差价,准备把洋人的好东西放在京城售卖,乾隆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他们去。
但,这些大臣不过是极少数而已。他们顺着既定的路线,最多交易一些香料、宝石等奢侈之物,更多的,也没有了。
出海成本极高,且危险重重,没有偌大的实力撑着,终究是亏本的买卖。
——风险与成本,对一国储君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
太子搁下手中的奏折,弯下身子,随意地打开箱,霎时,红宝石与其它宝物透亮的光芒充满了整个书房。
太子笑道:“这箱东西,清洗好之后送到长春宫去,给皇额娘做新奇的头面,或是留着赏人也好。”
李钦恭敬地应是。宝石等奢侈之物共有两箱,另一箱便是留给太子妃娘娘了。
太子的注意点并不在宝石上面。前些年,手下人陆陆续续地出了几趟海,按着他亲自绘制的地图,循着路线,带回了大量的番薯、玉米、土豆等农作物种子,还有几种珍惜的水果。
早在明朝末年,番薯、玉米便传入中国,只是极为稀少,更算不上什么主粮。到了现在,番薯随处可见,玉米成为了主食,饥饿的难民大大减少,都赖这些农作物之功。
太子让人运来海外的种子,不过是想要运用现代的知识进化培植,使它们的产量翻番罢了。
他很是清楚,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故而太子并不着急,搓捻了几下种子颗粒,轻轻地放进了箱子里。
“傅清大人说,这回历经千辛万苦,也只是与洋人交易了五只火.枪,更多的,他们并不肯售卖。”李钦轻声细语地传达了傅清的话语,太子颔首,看着极为满意。
傅清是皇后的兄长,傅恒的哥哥,为太子管理海上贸易一事,若不是老夫人拦着,他早就亲自出海了。
回想起傅清舅舅幽怨的眼神,太子笑着摇了摇头,拾起一把西洋人的火.枪,仔仔细细地端详研究起来。
做工粗糙,却比朝廷持有的鸟.枪,好了太多太多;也没有连发的功能,太子却明白,这把枪的杀伤力,超越了神机营的所有兵器。
书房里静悄悄的,许久之后,太子沉吟道:“明日随我去工部……”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替换火.枪的事,得提上日程了。
上书房,经过多日的相处,福隆安、善保两人都相熟了,两人一左一右,像个门神似的护在永琮的身边。
一个小豆丁是武将的好料子,另一个小豆丁是文臣的预备役,永琮美滋滋的,中二地想,天下英才尽入小爷囊中。
善保无比珍惜上书房的资源,看着比永琮更认真、更刻苦,像是不要命地在读。
上书房的师傅都是当朝大才,能够教授于他,是他做梦也不敢想的场景。他虽自学过《论语》等儒家经典,背诵也流利,但领悟分外粗糙,还有些许错误的认知,得了师傅的点播,这才醍醐灌顶。
所以,三个小豆丁的读书进度,是一模一样的。
张大人梁大人对善保赞不绝口。若说七阿哥是天才,善保也不差,他有着不顾一切的狠劲,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
几个师傅一碰面,都欣慰地道,善保是个好苗子,得了机缘跟在七阿哥的身边,日后定会前程远大。
这日午膳的时候,善保罕见地有些欣喜,飞快地用完膳食,悄声问永琮道:“阿哥,你觉得‘和珅’这名儿,好还是不好?”
永琮吃得正欢,闻言一呆,也兴奋起来,“和珅,这名字好听!善保,你要改名啦?”
善保露出一个含蓄的笑意,点点头。
学习了那么多日,他有了大长进,愈发对“善保”两个字不满意起来。善保是常见的满族名字,没什么含义,读起来更没什么美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