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运娘子山里汉 第105节(1 / 2)
比如,自签订之日起,此后的一百一十六年间,宋、辽两国再未发生大规模战事。
每年三十万的岁币只占宋朝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三,要知道,宋朝一场大仗,军费就要三千万。
而且双方议和后在边境开放了榷场,两国贸易往来不断,宋朝是贸易顺差,那三十万早就从中赚了回来。
百年和平来之不易,也正是有此和平环境,百姓才得以休养生息,北宋也才能有如此辉煌的文化和繁荣的经济。
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澶渊之盟值得肯定。
但不是任何国家都适合这种着眼于大局的合作共赢。
首先,大周和北梁的国情,与宋辽有着根本上的不同。
北梁不是游牧民族,和大周的风土人情相差无几,天然缺乏你无我有你缺我补的贸易土壤。
北梁从一开始打的就是吞并关北,然后一步步蚕食大周国土的主意,这是开放多少个榷场都改变不了的。
其次,跟辽国相比,北宋强在经济,弱在军事。
而且连年的征战,宋朝百姓哀鸿遍野,当时的情况下,宋辽谁也奈何对方不得,休战是最好的策略。
而大周和北梁的综合国力却是旗鼓相当,根本没有非妥协不可的理由。
尤其北梁狼子野心,习惯了出尔反尔,卷土重来几乎是必然的事。
百姓是想过上平静的生活不假,也不想再为战争所苦。
可苦都已经苦过了,还差这临门一脚吗?
再者,澶渊之盟虽换来了辽宋百多年的和平,但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它使宋朝君臣从此忘战去兵,羞言武备奢谈太平,一遇战便屈己讲和。
试想一下,既然钱能解决问题,那还要备战做什么?
敌人挥起屠刀,捧着银子跪下就好。
谁还认真操练?
谁不想咬一口这块温顺的肥肉?
后来“靖康之难”,北宋皇帝后宫大臣一股脑被俘虏,北宋灭亡,谁又敢说跟这一百年苟且换来的太平没有关系呢?
“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献,慎守封陲。质于天地神,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监,当共殛之”。
说的好听,还天日昭昭,偏偏誓言两字都是有口无心。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面对异族入侵,大周朝廷不思采取抵御措施,进行危机处理,却想着通过议和花钱消灾,换得和平。
明眼人都知道,这种和平根本维持不了多久。
着眼于一时和平的假象,希图送钱求息事,完全是饮鸩止渴、剜肉补疮,根本无法终止战乱和纷争。
想起那句“倾予朝之物力,结列国之欢心”——可笑,可悲。
也确实可骂。
但当骂的是决策者,是高坐在金銮殿上问何不食肉糜的人。
再看看现在,大家骂的是谁?
是替聂将军收拾乱局,是替关北百姓挡住北梁入侵的人。
季妧愤怒过后,又觉得蹊跷。
议和的事传出来不足为奇,反正瞒也瞒不了多久。
但具体细节和内容也一并流出,这就很是奇怪了。
怎么着也算是一级机密,就算要公布,也不该选在这个风口浪尖的时候。
现在一边倒的舆论风向,全是骂寇长卿的。
季妧不得不怀疑,是有人故意为之。
幕后的推手是北梁?还是朝廷?
亦或者,两者都有。
北梁这么做,无非是想毁了一个强敌。
那朝廷这么做……是了,甩锅。
而且应该还有别的因素在内,甚至可能和北梁抱着一样的心思。
毕竟寇长卿功绩太大,威望太高,极有可能触到了某些人的痛点。
呵。
只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浑不知虎狼在畔而自毁长城的后果。
毁了寇长卿容易,但在没有找到足以接替的人的情况下,无异于自启门户。
边关就算有险可守,也无人可恃,等着敌骑长驱直入吧。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