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1章 信鸽的优势(2 / 2)

加入书签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

李天和铁奴也进行了一系列的预防。

比如说,情报人员自然都是懂得怎么编写密信的,可他们每隔一段时间也需要更新手里的解码文本,才能行。

所以,他们中即便有人叛变了,也至多只能传递一两次错误的信息,就会被发现。

而外出执行任务的玄甲黑骑小队,除了队长会写这种密信之外,队伍中还常年配备一个会写密信的队员。

即便是队员不幸牺牲了,还有队长在,队长不在了还有队员在。

要是两人都牺牲了,那也就说明,这个小队估计被全灭了,传不传信息也是没什么用了。

现如今,情报科距离建成还不足半年的时间,能够覆盖整个北直隶,对李天来说,已经是非常的了不起了。

想要再全国各地都铺满这种快捷的信息传递系统,估计少说也要一两年的时间。

但全部铺满暂时来说并没有这个必要。

只要在重要的地方搭建好一个可以接力传递信息的大区网络,其实也是基本够用的。

比方说,大明最南端的云贵等地方,距离北京差不多是三四千公里。

只需要在每隔五百里的地方安置一个中转站,这样下来,只需要设立四五个站点,就能完成一份密信的传递任务。

以一个信鸽飞行五百里大概需要五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计算。

云贵地区的一封密信,只需要,二十五个小时,也就是一天多的时间就能传递到京城。

就算中间稍有耽搁,撑死也就两天的时间就能收到信息了。

可如果这样一封信,要人员传递的话需要多久呢。

以北京到南京为例,全程差不多一千六百宫里,如果按照普通快马的速度,差不多要半个月。

三四千里就需要至少一个半月,甚至两个月的时间。

而且,北京到南京的路程,不仅有官道,而且还有更便捷的运河通道,速度可以说是十分的快了。

可云贵地区,多是山区,仅是进山出山就已经是很大的问题了。

想要快速的传递信息,需要花费的时间可能要多出一倍不止。

也就是说,从云贵地区传递一封信到京城,以理想的估算来说,少说也要三个月的时间。

一来一回少说半年,这么长的时间,恐怕到时候屁都凉透了,即便是传递了信息,又能有什么用。

但是有了信鸽系统就完全不一样了,一个来回最快三天,最慢一个星期,就足够了。

两者相比可是天壤之别。

正因为这种信息传递的便利性,所以李天才这么的支持情报科来搞这种东西。

这个时代,信息的闭塞是个极大的问题。

这套系统可不仅仅对传递信息有用,甚至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也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后世的战争,被称之为信息战,资源战,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场战场,一场博弈,掌握信息的多寡,很有可能就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

后世的道理,放在这个时代,依旧有用,甚至比后世更为重要。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