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真相(2 / 2)
“未必。”
刘定之听了,心中微微叹息。
他知道朱祁镇说的并不错。
大明百官之中,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也有大奸大恶之人,但是最多的却是普通人。大部分普通人,他们是不会关注太长远的事情了。
有一个例子,就是乾隆年间满清国力最盛的时候,乾隆做了一项决策,那就是给绿营兵加俸禄,一下子将满清的常规开销增加了几百万两。
但是有人就知道,这一件事情是不可能长久下去的,因为清廷国力负担不起。
结果不到乾隆咽气,这一项超支,就将清廷的国库拖得够呛。
当然了,清廷国力中衰,自然不是这一个决策的问题,但是也看的出来,百官看似大义凛然,但是真要为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直言犯谏却是少的。
而且真要算起来,大明而今的开支,支持改革虽然有些紧张,并不是不能坚持的,只是有一些财政都是不可持续的,比如日本银矿,每年为内库增加几百万两银子,只是到底能维持多少年,就不说,日本银矿枯竭了,单单说日本情况有变,这笔钱就未必能到帐了。
朱祁镇继续说道:“那么这么多人反对,是为了什么?自然是为了自己的快意?卿是做过地方官的,为什么胥吏为恶?”
“朕将这个问题,问过大多数地方官,说什么的都有,可见各有心得。”
“朕又问,如何才能让胥吏不为恶。他们也各有心得,但是朕细细想来,无非是勤政而已。
这一点,很多官员都做不到,先生以为如何?”
“陛下英明,明见万里,臣佩服。”刘定之喉头微微一动,最后还是说道。
刘定之很想反驳,但是他从下面一步步上来,对胥吏也是管过的,如何不知道朱祁镇所言是实话。
就好像今日国子监的这个案子,真要细究的话,就有一个问题,长达数年,前后两任,这两任国子监祭酒,查看过这账目吗?
看过一眼吗?
就不说,儒生出身的官员能不能精通账目,就算是他看一眼就看明白了,但是他看过没有?
答案是没有。
因为这不是儒臣所为。
大明刚开国的时候,很多大臣都是吏员出身,甚至到公卿之位,而今这样的事情,却少之又少了。
其实大部分官员都是不合格的。科举制度,并不教出来一个合格的官员,它只能选拔出来一个聪明的人,有道德的人。
甚至连是否有道德这一件事情,都要存疑。
胥吏的权力增加,其实就是因为官员的不合格。大量的官员根本不通朝廷之中各种规章制度,而各种规章制度又是一个政权,一个组织的根本。
他就需要帮手来办事。
这也是很多师爷兴起的原因。
如果一切改为吏员之后,这些官员就会面对这样的问题,他们要面对这些精通这些事务的官员竞争。
别的不说,毕竟朱祁镇选定了吏员,可不是贱籍胥吏,他们是有一路升到中枢的资格。
当然了,这种资格真要做到,却需要承受很多打压。
但是大量中下层官员,用这些人却是无妨,甚至已经成为事实了。
国子监为什么坚决的反对。
是因为监生是有做官的资格的。
虽然科举兴起之后,监生做官的资格大打折扣,但是还有一些监生能作为低级官员存在,而今这一条路子,被这些吏员给抢了。
这种天然的利益冲突,国子监自然是反对这个制度的根本。
甚至还有一些不好说来的原因。
皇帝为什么喜欢用太监?
自然是大臣们不好摆布,而太监却是天子家奴,自然是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一言不和,要了他的性命,也不算什么。
但是换了大臣,就不大好办了。毕竟这些大臣有自己的操守原则与关系网,要注意影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