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是有惊无险?(2 / 2)
“陛下,臣附议!”西台侍郎、太子左中护戴至德马上站出来附议李弘所奏,“如今辽东战事将要打响,陛下和娘娘应该坐镇京师,待战事结束后,再往泰山封禅!”
接着又有几位大臣站出来表示了此意思,朝堂上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缓和了,争论的焦点也从“逼迫”皇帝让太子主持朝务转移到恳请皇帝和皇后推迟封禅的日期上!
一直挺着身子站着,看着朝堂上这一场纷争的贺兰敏之,也很佩服李弘。这位年岁并不大的太子,竟然会在这样关键的时候站出来,撇清自己和拥护他接管朝务大臣的关系,还表示了自己没有一点想插手朝务的想法,甚至表示害怕皇帝和皇后不在京城,因为他应付不了朝事。
这位才十五六岁的太子,还真的不能小看,虽然刚才他表现的在点惊惶。
诸臣跟着李弘一番闹腾后,神色已经缓和了很多的李治压压手,示意众臣平静下来。
“诸位爱卿所言甚是有理,但朕也知道,再过几月,高丽战事即会结束,前方捷报传来之时,可能御驾还未启程,所以一切还是按原先的计划准备,待前方战事开始时,再做最后的决断!”李治挥挥手道,“御驾前往泰山之时,太子留在长安监国,所有朝事都由他负责,如今事务,还是要交由皇后代朕处理,皇后凡事都会问询朕的意见,这一点上诸位爱卿不必再议!接下来再讨论其他的事,诸位爱卿有事皆可上奏!”
李治当殿这样表态,让帘后的武则天放心了大半,也重新坐回了她自己的座上,那些支持武则天的人,也放宽了心,但提出让太子接手朝务的大臣,却感觉到了无比的懊恼。
但皇帝既然这么说了,太子也表过态,皇后也发过怒,所有的大臣都不敢再出言表示什么。但很多人心里有隐隐的不安,这件事不会不了了之的,只希望,朝堂上不要再出一个上官仪!
朝会继续进行,一些大臣也陆续站出来,向皇帝禀报了这段时间发生的一些大事,同时奏请一些需要皇帝裁决的事,当然讨论最多的还是关于出征大军的事。
李治可能还是精力不济,大臣们议事禀奏的时候,显得无精打采,到后来甚至闭上了眼睛,让人不能确信他是不在听。
不过帘后的武则天至始至终都在认真听取群臣的奏议,一些当殿要回复的,也让侍立在身边的宦官代为回答。
这也是她垂帘听政回复朝臣们问事的一种方法,不直接面对群臣,也不直接回复群臣的奏议——
朝会结束,诸臣各自散去,贺兰敏之率手下和右奉宸卫的军士一道,将李治和武则天护送回殿。
武则天并没单独回仙居殿,而是以服侍李治为由,一道去了金銮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