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平妃不想当皇后 第62节(1 / 2)
姜鄢刚从毓庆宫回来,康熙还在乾清宫会见大臣,说是今夜不会过来了,恐怕要宿在乾清宫中,让姜鄢自己先歇着。
姜鄢这儿刚准备彻彻底底的躺平,结果李嬷嬷就来了。
姜鄢趴在柔软的被褥上,整个人呈现一个大字型,大眼睛里写满了不想动。
“主子,自今日起,主子就得学着侍候皇上了。咱们得先学起来,到时候也不会临到头什么都不知道。总是要做些准备的。”李嬷嬷哄着姜鄢。
把手里的册子递给姜鄢。
姜鄢把册子顺手接过来,对着李嬷嬷笑得特别懒:“嬷嬷,我都进宫好几年了,你才说什么要学着侍候皇上,难不成我这几年都在玩么?这是什么呀,现在才给我看,当初进宫的时候——”
姜鄢随手将册子翻开来看,那奔放的姿势,斑斓的色彩,还有精细的画功,都让姜鄢把要说的话瞬间咽了回去。
这是什么。这是避/火/图。
说起来,她进宫时年岁太小,还真看不了这样的东西。那会儿也没法侍奉康熙,自然也不需要给她看这些。
姜鄢翻了翻,心里接连啧啧,这图真的很精致。图案清晰,姿势繁多,有些甚至还有讲解。这都谁画的啊,姜鄢实在是太好奇了。
李嬷嬷算是了解自家主子的,她以为瞧见这个,她家主子又会脸红害羞,甚至都会不敢看。毕竟同皇上相处的时候,她家主子便经常这样。
却没想到,她家主子看得津津有味,目光发亮,面色红润,精神越来越好,甚至拉着她问还有没有别的,还问这都是谁画的。
李嬷嬷是真的搞不懂。她家主子这是怎么了?这样的画看着,不害羞吗?
庆月松月两个早跑了,也就是她年纪大些,看得听的太多了,并没有太大的感觉,没想到她家主子年纪轻轻的,也顶得住。
她哪里知道呢?姜鄢所在的现代,搞/黄是值得人类永远探索的一项事业。
看一些些这样的画,不算什么。要是有视频,姜鄢能更嗨。
当然了,这个也不能让李嬷嬷知道,姜鄢怕吓着她。
姜鄢翻了一遍,倒是在里头看见几个她挺喜欢的画的挺好的姿势,然后又欣赏了一会儿,才望着李嬷嬷眯眼睛:“嬷嬷,我如今还要学这个吗?”
“你天天跟着我,你还不知道么?皇上他对我这样那样,我还能有什么不知道的呢?”她都有过实践了,现在再反过来学习理论知识吗?
李嬷嬷轻咳一声,将那册子翻到第一页,指着给姜鄢看:“主子知道的都是外头的事,奴才要同主子说的,是里头的事。里头的事千变万化,主子如今没有过,怎么会知道呢?”
李嬷嬷拿手给姜鄢演示了一下,姜鄢一下子就瞪大了眼睛。
嚯,还能这样的。
李嬷嬷说:“点只一处。但方式多有不同。主子还是得知道皇上的喜好。这样方能更好的侍奉皇上。”
姜鄢来精神了:“嬷嬷知道皇上的喜好?是不是宫里头的人都知道皇上的喜好?”
康熙他喜欢掌控全局的感觉,姜鄢经常被他扣住不能动。
他们也没有到最后一步,这个里面的喜好,姜鄢还真是不知道的。
李嬷嬷向来也知道,她家主子与别的嫔妃娘娘们不同,总是有一番天真烂漫的纯真直接在。
主子这样好学好问,不把时间浪费在害羞上,李嬷嬷自然是倾囊相授,把自己知道的都要告诉她。
毕竟这样的事,双方开心,那才是真的开心了。
“皇上的喜好,奴才觉得,主子当比奴才清楚。宫里头自然不敢随意揣度圣上的心意。奴才要教给主子的,是一些方式。有了这些方式,主子便能知晓皇上的意思,到时真正如何,主子与皇上相/合,是快慢,是长短,是深浅,自然随心而为。”
姜鄢听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还能跟李嬷嬷讨论一二。
可等着李嬷嬷说完了,又取出四五本秘/戏/图叫姜鄢往更精妙的地方钻研时,姜鄢感觉到了任重而道远的力量。
李嬷嬷全程面色冷静从容,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动容,宫里的老嬷嬷了,职业素养奇高。
姜鄢等她走了,又趴在床榻上研究。
开始还好好的,可一想到不久之后要和康熙实践,她的脸就有点红。
担了几年宠妃的名声,终于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替身了,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小害羞。
她的学习能力在这几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几本册子花了一晚上就学会了,倒是从其中琢磨出几分妙处来,等看完了,姜鄢就把那几个册子放到书架子上去了。
李嬷嬷说,方式学会了,她还得锻炼。
就是让身上的各个地方更吸引人一些。
姜鄢还是挺勤奋的,主要就是好奇,觉得挺有意思的。就把李嬷嬷教的这些都学会了,她觉得她能变成个吸人/精/气的妖/精。
就康熙对她那黏糊劲儿,姜鄢觉得她要是用了,能把凶猛的康熙变成pro max版的。
她学这些,都是瞒着康熙的。想到时候给康熙一个惊喜,也不能什么都明明白白的让康熙知道,不然等真正的时候来临,就没有那么令人激动了。
就是康熙现在比较黏人,姜鄢想要瞒着他干点事还真是不容易。
有好几次都差点被康熙发现书架子上的那几本册子了。
主要康熙也挺喜欢到她书架子上去看,看她最近都读了些什么书,康熙对她的精神生活也是很感兴趣的。
几次差点露馅后,姜鄢就把那几本册子给转移了。
她这儿添了什么减了什么康熙比她自己都清楚,实在是不适合藏东西。
而且胤礽也会过来,胤礽也爱去她的书架子上找书看,尤其喜欢看那些她手抄的书,毕竟仁孝皇后的东西都收在库房里,轻易是不拿出来的。
胤礽只能看姜鄢的手抄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