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崂山之约(2 / 2)
我眉头微皱,我与崂山道人素无往来,刚到这里,他们怎么就寻上了门?听这刘姓道士的话语,显然是事出有因。思索片刻之后,我开口询问刘宗成,他家师父可曾告知所为何事。
“不曾告知,只是吩咐在下捎带一句话,说周先生此行之事,崂山可略尽微薄之力!”刘宗成说完,便起身拱了拱手告辞。
此次东海之行,我只为夔牛而来,寻访流波山,本不欲多事,更何况我对这些牛鼻子道人一贯无甚好感,但听了他最后这句话,心里却是微微一动。
流波山只是传闻,此行能不能寻到,我着实没有把握。而崂山道人乃本地土著,若他们能言语点拨几句,此事定会多出几分把握。
将此事与祭祀恶灵商议,问起他的想法。祭祀恶灵也不知听没听过崂山之名,表情似乎也不在意,只是点点头道,“既然这崂山道士有所助力,焉有不去之理?”
他说的倒是直白,我点点头,心里也拿定了主意。这几天我先自己寻访一番,若真毫无头绪,到时就到那太清宫走一趟,却也无妨。
崂山古称劳山,别誉为“海上第一仙山”,又是七十二福地中的太清福地。
西汉武帝时期张廉夫来崂山搭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拜祭,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从西汉到五代时期末,崂山道教基本属于太平道及南北朝时期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金元以来,道教全真派兴起,崂山各庙纷纷皈依于“北七真”的各门派,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之后,崂山道教大兴。所以现在崂山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道众均为道教全真派。
由此看来,崂山的底蕴深厚,印章天师都排出来送信了,听起话语,太清宫中还有他的长辈在,这说明崂山上不乏有天师境之人。若真的要找麻烦,似乎也没必要如此客气的叫我上山叙旧。
接下来的三天,我几乎没有片刻闲着,做了许多的努力多方打听还是没能找到有关流波山的消息。转念一想,青岛这地方外来人口比较多,流动性比较大,而且这上古神话的事情在普通人眼里本就虚无缥缈,即使找到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很难知晓这件事情。
而且关于地方志这种东西,大多数都是比较务实的,记载的一般都是一些人文地理,况且我们要查找的是几千年前的东西。关于这方面的,一般是不会记录在地方文字上面的,兴许之前有过也被当年那场风波卷进去了,现在来看几乎是消亡殆尽了。这样一来,最大的可能就寄存在明日的崂山之行上了。
第二天一大早,那崂山的刘宗成便敲开了门,说是他师父嘱咐接我上山,我也没有推辞,便带着祭祀恶灵一同跟在刘宗成的身后前往崂山。
从刘宗成嘴里得知,崂山道教位于青岛的崂山区,以身处的崂山山脉命名。崂山分为巨峰、石门山、午山三条支脉组成,其中巨峰为主脉,也是崂山道教中九宫八观七十二庵的太清宫所在的地方,正是我们此次的目的地。
再说太清宫,位于巨峰下面的老君峰上,在崂山道教庙宇中,是历史最久、占地最好,规模最大,道众最多,影响最深的庙宇。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风景秀丽,《太清宫志》记载:西汉建元元年,由江西瑞州府张廉夫所创始,张博学才茂,仕至上大夫,因碍权贵,弃职入道,精研玄学,不涉世俗,后入终南山得师传道,后来邀游天涯,来崂山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为“三官庙”。癸卯年又筑庙宇供奉三清神象,改名为“太清宫”,始元二年委弟子刘方清等继续庙事,自回江西潜居三元宫。以后屡来崂山,云游东海诸名胜。所以崂山在七十二福地中以太清命名。
我们酒店位于城南区,到崂山风景区并不算太远,约莫一小时便到了地方。此时虽谈不上是特殊节日,但崂山风景区的门前还是停下了大大小小的车辆,往来的游客也众多,看来近些年来崂山的发展的确是有了很大的进步。
崂山的风景着实对得起七大名山的称号,可此时我们却没有心思在这儿停留欣赏,而是在刘宗成的带领下,绕过了开发区转行小路,直接往太清宫行去。
出于风水师的本能,一路上,我四处留意着周边风水,可看了半天只能看出个大概,而且感觉周围像是有什么禁制一般,风水气息远较他处模糊的多。
走在身边的刘宗成似是发现了我脸上的疑惑,笑着开口给我解答,“周先生乃人中之龙,风水术业自然造诣匪浅。但我崂山却非凡土,此处是我崂山弟子修行之地,加之处于世俗之中,自然要略加护卫。故而我崂山开派宗师便在此设下禁制,以免外力破坏我等修行宝地。”
他这么一解释倒是让我恍然,想起当初在王屋山的时候,那里也设有禁制,为的就是不让外人发现那个地方,更能保得王屋洞天千年传承。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