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四章 身先士卒(1 / 2)

加入书签

当战场的形势稍微明显一些,战场之外的一些事情就马上有了结果。袁世凯今天接到了德国公使穆默的电话,穆默在电话里面说,关于前一段时间老袁和他讨论的条约的问题,德国政府正在进行慎密的磋商,相信用不了几天就能给袁世凯一个初步的方案。

放弃利益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修改一下其中的那些欺负人的不平等,德国人愿意做出让步。同时,穆默还向袁世凯转达了威廉二世的问候,威廉代表德国政府和德国人民对中国人正在进行的这场抵抗俄国侵略的战争表示同情,并且说德国人民永远支持为了正义和自由而奋斗的中国,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在合适的时机威廉希望可以派出代表自己的特使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以便在平等的基础上增进两国的友好关系。

老袁接到电话之后脸上笑的十分开心,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利益,战争打到现在他让德国人看到中国有能力和俄国进行一场持久的全面的战斗!这是德国人想利用中国。

可是老袁不介意这些,他只知道从大清朝到现在,从来没有外国元首对中国表示过慰问!也从来没有那个国家的元首表示过要访问中国,更没有人说过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增进两国关系。

袁世凯满面的红光,放下电话之后心情当真大好。黎先生向他汇报了不好的消息:“总统,俄国人已经宣布和我们断交,今天早上我们收到兰尼克公使发来的正式外交通牒,俄国大使馆将在四十八小时之内撤离北京,俄国人要求我们按照国际惯例,保证撤离人员的安全。”

老袁对这个消息也不在意:“走就走吧,就算他不断交,过一阵子老子也跟他断交!英法还有日本方面有什么反应没有?”

黎先生摇头:“法国和日本在看英国的态度,而英国方面对俄国比较支持。欧洲的形势英法和德国非常对立,我想如果我们和德国走的太近,可能事情不太乐观。”

这当真是老袁最烦恼的事情,他不想和英国闹翻,事情发展到今天他真的也没有什么办法了。现在让他不和义勇军合作根本不可能,萨道义发起的这场战争犹如一场风浪席卷了整个北方,在这场风浪之中袁世凯和杨小林的手不由他们控制的握在了一起。

南京的孙文先生宣布拥护袁世凯之后,中国的统一已经势在必行,这是潮流,无可阻挡。就像现在杨小林对袁世凯就算再不爽,也不会说不拥护老袁一样,北洋方面就算再害怕英国和中国断交,也不能说不和义勇军谈了。

袁世凯点点头:“不乐观就不乐观吧,我已经尽力挽回,既然英国人还是不愿意回头,咱们也没有什么办法。这事情你再去和萨道义交涉一下,也别像求爹一样。我们原则是不放弃,不强求。”

“是,我明白了。”

老袁接着说道:“下面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和义勇军还有南方的谈判上面。杨打鬼那个家伙把我们在锦州一带的散兵全部都收编了,更可气的是他们任命冯玉祥为作战参谋,这里面想告诉我们什么已经非常明白!他来北京之后,谈判可能不会太顺利。”

黎先生笑了一下,这也算是正常。老袁连续的那些小动作在不断的试探,若是东北真的一点反应都没有,那才不太正常呢。有动作就说明愿意谈,而且陈天华这一次亲自来了北京,东北的诚意还是能看的出来的。

“总统,这个过程我们不能着急,军事上面我们必然要处于极度被动的境地,咱们北洋确实比不上义勇军。可是该争取的我们也不能放弃,在政府的组成上面,咱们还是有优势的。”

老袁沉思了一会,这事情真的不是着急的事。东北和北洋的政体可以说完全不一样。东北的政体是陈天华一手打造出来的,这哥们喜欢玩民主,而且这些年他玩的真的还不错,虽然把头发给玩白了,大家却都认可了他的成绩。

北洋不一样,北洋这个政体带着浓厚的封建色彩,是老袁自己的体系,这个体系里面有一群跟着袁世凯立下汗马功劳的人,老袁要保证这些人的利益。

袁世凯说道:“政府的组成咱们也是必须让步的,有些东北方面的利益要照顾到才可以。对了,我让你发电报邀请孙文来北京参与谈判,有回电没有?”

黎先生点头:“有!孙文说南方第二批革命军已经开始北上,八万人分作两路,预计半个月之后能到北京城,他会跟着部队一起来。”

老袁嘴角露出一丝嘲笑:“这次是谁统军啊?别回头让孙文再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从南京来的那一路是由陈炯明统军,人数五万人。还有一路从山东过来,是吴兆麟统军,人数三万。孙文说广州的部队也正在调往北方,将在长江沿岸集结待命,等他到了北京之后,将由您来决定是不是还需要北上。”

孙文让自己来决定调不调革命军?这个态度让老袁很满意。本来他还想着让吴兆麟扛着北洋军的大旗来北京,给孙先生添点堵的,既然孙先生这样上道,那就算了吧。

雷振春从外面走了进来:“总统,日本公使阿部守太郎和您约定的见面时间已经快到了,车已经准备好,可以走了。”

老袁从沙发里面站了起来,日本人这一次找袁世凯谈判是秘密的,甚至英国人都不知道。老袁知道日本人是什么意思,想结束战争么。日本是英国的小弟,而且这个小弟比较听话,大英帝国现在支持俄国,日本人就不敢和中国签订任何协议。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