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西伯利亚风暴(1 / 2)

加入书签

比如上海生产的永久牌自行车,在商务部的计划中是每个县城二百辆份额,他们本来认为这个东西可能并不好卖。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社会的波动也造成了人员的交流,自行车已经被很多人都认识了,加上报纸上对国货的大力宣传,不光县城的居民购买热情非常高,就是那些乡镇也有人专门跑到城里来买。

自行车又不是太贵,十多个大洋一辆,这东西不光能代步还能拉货,中国老百姓这一段时间收入还不错,大部分家庭都买的起。托关系,找人,百货商店有熟人你才能买到,而且关系还要够硬。

百货商店是九月二十日全国统一开张,等到九月二十一日的时候,各个商店的自行车都全部都卖光了。商务部马上给上海的车上发去电报,那边赶忙连天加夜的生产了起来。

一些外国商品也同样的紧俏,商务部从菲律宾进口了一批美国人生产的暖水瓶,一开始订了两百多万只水瓶,开张就没了。赶紧跟美国人说,给我们调几百万只来应急,后续可能更多。那美国商人顿时就有些愣住了,这个数量对他有些庞大,中国人给的时间明显有点不够,还想着商量商量能不能宽限几天呢,法国人和意大利人马上找上门来。

百货商店就等于是一座桥梁,一下子就把整个中国的买方市场和卖方联系到了一起,西方经济专家们马上注意到这一现象,他们认识到中国的商品紧缺可以最大程度的缓解西方的“商品过剩”,对于本国经济的恢复是相当有利的,他们建议政府马上和中国展开谈判,让更多的本国商品可以进入中国的百货公司进货账单。

一时间正在欧洲进行访问的黎元洪成了各个国家的香饽饽,中国使团到英国访问的时候英国人本来说是由他们的首相出面和黎元洪洽谈的,行程也仅仅就是三天,这符合国际上对等接待的惯例。

但是黎元洪到了伦敦之后,不光英国首相来了,就连他们的女王也来欢迎,英国方面临时通知中国,在伦敦的行程可能要改为一个星期,因为英国的一些商人正在向政府提出要和中国深度交流的方案。

甚至像卢森堡这样的小国都对中国使团发出了邀请。

另外在国内的经济发展上百货公司也给杨小林解决了另一个难题,就是迅速的稳定了全国各地的物价波动。

战乱之后的中国很多地方物价都是不均衡的,加上地缘的差异,同一样商品在北京卖一个大洋,到了四川可能就要两个大洋。今天还是一个价格,等到明天早上可能就又变了.这样的混乱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袁大头也才开始流通不到一年,这个时候必须确保货币的权威性。

商务部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一个是按照以往中国历朝处理这种问题的办法,就是强制规定,也就是我们现在政府偶尔会用的硬着陆的手段。效果肯定立竿见影,但是自身要受到多少伤害没人算的清楚。

还有就是用西方国家的办法,软着陆。这个对中国经济的伤害比较小,但是效果不那么明显,要慢慢来。

就在中央就采取哪个办法拿不定主意的时候,百货公司成立以后这个问题顿时迎刃而解,大部分商品这里都有的卖,而且全国售价基本上相差不了多少,马上就把各地的物价波动给平稳了下来。

当然,缺点也不是没有,百货公司开张以后,对一些零售商店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矛盾非常的激化。要知道连锁销售的最大优势就是渠道的畅通,而且由于进货量非常巨大,可以去压低供货商的价钱,这让那些靠骡马运输的小商小贩们吃不消了,百货公司物品的售价比他们的进价还要便宜,他们的生意没办法做下去了。

中国人不敢和政府叫板什么,但是暗地里撒一些怨气他们还是会的。有好多地方的百货公司都出现门锁被人堵上的现象,在贵州的一个县城,甚至大门被人涂上粪便。

地方政府对这一类事情进行了严肃的处理,抓起来准备判刑的都有。但是中央却很快下发的指示,对这些人要从宽,教育教育就算了。要理解人家的心情,就算你这个政策让商家和老百姓都满意,可你真的砸了人家的饭碗么。

任何政策都是这样,你不可能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只能说尽量去完善。对于那些被政策损害了利益的人,也不是说你把人抓起来矛盾就没有了的。想想办法,看能不能弥补一下这些人的损失,或者说给他们找到其他的出路才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盛怀宣的意见是等一等,等路修好了,运费能稍微低一点的时候,对那些在政府进行了注册的小商贩可以让他们到百货公司来进货,价钱可以再给他们优惠一点。

其实杨小林真的希望有一个大型的连锁企业能取代百货商店,或者说能有更多的这样模式的零售行业兴起,打破目前国有商店垄断的模式,虽然现阶段这个百货公司得到了商家和老百姓的一致认可,可是垄断的模式真的不适合长久的发展。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