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华东级战列舰(2 / 2)

加入书签

第二代航母则被命名为‘盘古级’,海军预计在五年内制造出两艘盘古级航空母舰,分别命名为‘盘古号’、‘女娲号’。

华东海军制造的超无畏战列舰则命名为‘华东级’,七艘分明以华东自治七省的省名命名。

另外还有二十艘强悍的死神级潜艇准备制造,这是远洋战斗潜艇。

华东海军的建造计划虽然上马了,但设计图纸还没搞出来,德国的工程师们正在对船型进行论证。

尽管华东自治政斧所掌握的动力技术比较强大,但就军舰设计来说,华东海军所要求的是25节的最高时速,能用最小的动力达到这一速度就是最好的,动力小,节省下来的空间也就多了,可以用在装甲防护上。

德国工程师还是更倾向于装甲防护,毕竟军舰在海上没挨几炮就沉没了,这有什么用呢?

就火炮方面已经确定了下来,将采用三联装的布局,安装四座炮台,十二门380mm口径主炮。

同时还将安装十二门135mm副炮。

在副炮方面,华东级战列舰的口径显得比曰本扶桑级战列舰来得小,不过副炮只是用来打击靠近战列舰的小型舰只,例如自杀姓的鱼雷艇之类的东西,同时还包括潜艇,135mm副炮已经够用了。

另外安装了四联装60mm防空炮八门,五联装30mm防空炮二十门,华东级战列舰拥有强大的防空火力。

在火力方面基本上也就是这样的,装甲则普遍采用300mm厚的特种装甲,但不是整个船都用这么厚的,而是主要的防护部位采用300mm厚的装甲,甲板三层采用45mm厚的装甲,可以抵御3500米高空扔下的重磅炸弹。

而在船艏方面,德国工程师和华东海军设计人员连续做了五十多种模型进行论证,终于在十二月底有了结果。

设计组选用了一种与后世军舰船艏很像的模型,可以减少9%的波涛阻力,使得动力效能得到最大化的效果。

这种船艏在世界上属于首创!已经非常接近二十一世纪的军舰船艏了。

最终使用的是35000马力的动力装置,与扶桑号的动力基本一样,按照计算,华东级战列舰的速度可以超过25节,比曰本扶桑级战列舰最少快上2.5节,而且这是一艘35000吨级的的家伙。

因为吨位比扶桑级来得大,动力上用的吨位与扶桑级的要少很多,因为同是35000马力,华东海军所使用的燃气轮机体积要小上很多。

而在火炮方面,同是十二门主炮,每一门主炮比扶桑级的口径大上20mm,倍径同样多出一些,是47倍径,因此所用的吨位要比扶桑级战列舰要多一些。

加上吨位比扶桑级多出5000吨,因此装甲就显得更为强大。

无论是速度、装甲、火力,华东级战列舰都要比扶桑级战列舰要强大。

华东级战列舰在防护上采用比较成熟的重点防护,在弹药库、弹药运输过程也有防护,而且对船舷进行了加固和增加了防鱼雷水密隔舱,远不是扶桑级战列舰可以相比的。

火力方面,不仅主炮比扶桑级战列舰多出20mm口径,而且穿甲弹的延迟引信采用德国技术,杀伤力巨大。扶桑级战列舰不仅主炮没华东级战列舰来得大,倍径也只有45,穿甲弹更是采用英国技术,基本上就是打到就爆,没办法对内部造成什么伤害。

速度上就不用说了,华东级战列舰的速度起码在25节以上,曰本的扶桑级战列舰只有22.5节。

船艏问题解决,火力、速度、装甲的分配问题也解决了,军舰的设计图很快就出来了,并提交到了夏钧的案头上。

谢葆璋对夏钧说道:“海军方面对这种设计比较满意,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夏钧拿着设计图纸详细看了几眼,他不是学这方面的,因此不是很懂,他只看下面的预估数据。

不过他还是在图纸上看出了不同的地方,华东级战列舰的设计采用的是德国风格的大底盘,速度有所牺牲,但船只更稳,不容易沉没。

看到预估数据达到要求,夏钧点头说道:“那就按照这个图纸建造的。”

在华东级战列舰的优势方面,未来还将拥有命中率上的优势,因为夏钧还将对火控科技进行升级。

四十亿的积分投入,大部分都在这个火控系统上。

有大炮要能打得中才行,因此火控系统是重中之重,如此庞大的积分砸下去,火控系统将提升到四十年代的水平。

火控系统的提升,不仅可以在战列舰上使用,还可以带动陆军的火控系统,而且火控系统是必然要升的。

在制造华东级战列舰的过程中正若是砸下四十亿积分仅是为了制造战列舰,那么夏钧可不奉陪,这么烧钱的东西谁掺和谁煞笔。但可以用在其他方面,并且为更高级的火控系统打下基础,那一切都是值得的。

而且制造军舰还可以带动造船业,为制造更大的货船打下技术基础。

这些都是制造华东级战列舰的基础出发点,制造出来后更能够在国际上产生威慑效果,至于与曰本抗衡的问题,其实空军就差不多了。

当然,夏钧还有一个更加险恶的目的,那就是继续挑起军备竞赛,他手上有兑换平台,完全能够支撑。

同时军备竞赛的展开,以及阵营的对立,必然会引发战争。

只是夏钧现在还没弄清楚阵营对立的对象,目前正在寻找。也许中国将会成为与西方国家对立的阵营,但凡会对立,肯定是有利益冲突的,夏钧不可能不去争夺利益,这也许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