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六章 生辰上(1 / 2)
林公公是个不苟言笑的人,想不到讲起故事来,倒很投入。
说到冯安东是怎样红着青着白着黑着一张俏脸,拿平日写惯了折子的手颤颤巍巍地写下了生平第一张欠条,一写完就把笔一把扔在木桌上,林公公的原话是,“冯大人本来就是唇红齿白的书生,如今是受了天大的委屈,眼睛里头包了两泡泪,泪盈于睫的小模样果真是闻者伤心,见者流泪。倒也不晓得回了公主府,应邑长公主会怎样安抚人家...”。
别人写张欠条倒也不算事儿,可一旦叫这起子自诩清流的俊俏书生写张欠条,那就像天也塌了,河也干了,一睁眼世间万物都黑了。
用了原配的嫁妆,被原先的亲家逼着写了张欠条,又顶着满定京的指指点点,娶了个纨绔,做了个便宜爹。
冯安东这哪里是香没烧好的缘故啊,分明是祖坟埋错了地方。
行昭边笑,边想。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就像方皇后说的,人心是最难把握的,可一旦把握住了,无往而不利。
冯安东那样的人,好面子,好名声又爱当了*子立牌坊。白天在庙堂之上受了气,晚上再一见到怀着野种的,张扬跋扈的应邑。
日复一日,积跬步已至千里,终有一日,他会疯,到时候一个疯子会伤了谁?
自然是他挨得最近的人。
听说庄户人家说,一群白蚁能吃掉一头大象,行昭原本是不信的,想一想白蚁有多小啊,一口下去连皮都咬不破。可说故事的人说得极认真,行昭便开始细想起来,一群白蚁成百上千,一口接着一口地咬下去,大象最初感觉不到疼,等能感觉到疼了,它也能看见自个儿身上的森森白骨了。
行昭笑着偎在方皇后身侧,她只要慢慢地等,总会等到千里之滨溃于蚁穴的那一天。
日子逐渐变得随和而安宁起来,朝堂上的动荡自然有方祈和行景帮着解围,黄家那位黄大人一本折子送到御前,参奏方祈“目无尊上,行事无章,举止无法,仗功恃绩,实乃佞臣也”,皇上第二天上早朝将折子指名道姓地说了出来,方祈束着手立在朝堂之上倒是施施然一副模样,黄大人一张老脸却红透了。
向公公给林公公带了话儿,方皇后又给行昭复述了一遍,行昭蹙着眉头想,想了半天才说了句话:“黎七娘果真没说错,清流清流,随波逐流,就跟那黄花鱼似的。见着冯安东运气好,便多的是人没眼力见儿,只有短见地开始有样学样了。”
方皇后哈哈大笑,直道黎七娘是个有趣人儿,又问那七娘长什么模样,又问黎家的家风,听行昭说黎太夫人与贺家太夫人是手帕交时,便止了话头,不再问下去了。
行昭便明白过来了,方皇后是在对行景的婚事留心了。
凤仪殿中庭里摆着的几株碗莲,一碗接着一碗地开了苞,成了朵儿。因着住在凤仪殿里的温阳县主是最喜欢莲花的,小娘子七月初八的生辰也快到了,花房便早早地就将莲花种在一个一个乖巧可人的亮釉广盘瓷里送了过来讨好,连带着还送了几个会侍弄花草的人来。
既然是碗莲,每一盏都不算大,恰恰好能拿在手上把玩,行昭却让人编了几根藤来,挂在中庭里头的那几棵几欲参天的松树枝桠上,再将碗莲一个挨着一个放在藤蔓编成的兜子里,堪堪高过脑顶,宫人们踮起脚尖去瞧,便能从小小碗里的清水中看到或是墨绿掺灰,或是粉桃夹酡,或是像桃花纸上泼了几滴墨汁的小小重瓣莲花和倒映在水中影影绰绰的自己。
欣荣喜欢极了这个布置,连声嚷着要从花房再去拿几碗碗莲来,在自个儿公主府也这样摆弄。
行昭也喜欢,这样摆弄每人都能瞧见,小宫人们做活做累了便抬起来瞧一瞧好水好景好自个儿,心里头便也痛快了。每到黄昏时分,行昭便搬了暖榻坐在游廊里静静地瞧那一串儿碗莲,优哉游哉,昏黄的流云卷舌下,金碧辉煌的凤仪殿却显得古拙又风雅。
行昭心头哂笑,可见闲情逸致也是被安逸生活给逼出来的,当日子如同飘萍的时候,谁还会有这个心力将自己身边的方方面面都打理到最好呢?
或许这样的人也是有的,一生都无欲无求,像隐士,也在避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