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女厂长 第129节(1 / 2)

加入书签

这话非常符合高市长的心意,所以他非常痛快地叫许秘书:“给他们批个条子。”

有了高市长这句话,事情就解决,余思雅他们只要拿着条子去粮食局付钱提粮就行了。省城有好几个大仓库,装的粮食不计其数,区区五百吨对库存来说真的是微不足道。

但梅书记的心情却有一点沉重,告别了高市长后,出了政府大院,他问余思雅:“你们养殖场是要整体搬到省城去吗?”

余思雅摇头:“当然不是,梅书记,清河鸭这个牌子的根在辰山县,我们的本厂也会一直在辰山县。明年还会继续扩大规模,进一步招工,但梅书记,清河鸭这个招牌想要走向全国,就得去省城,去交通更便宜,市场更广阔的地方。”

梅书记也明白这个道理,像省城能给清河鸭的就多了。高市长说给粮就给粮,一挥手就是五百吨,还答应给清河鸭批一块地。如果以后清河鸭能在省城立足,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税收,想必省城还会给他们更多的优待。

这些是辰山县完全给不起的,连粮食这个要求,辰山县都没法满足。梅书记虽然也有自己的私心,但他也是真心希望从自己工作了十几年的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牌子能够走得更远,让大家记住辰山县这个名字。

所以哪怕不情愿厂子就这么流失去省城了,但他还是支持余思雅的决定:“你的规划很好,余厂长,清河鸭在你手里,我相信会走得更远!”

余思雅笑着说:“那等我们养殖场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的鸭子数量也会更多。到时候还要靠辰山县养殖基地了!”

她这是向梅书记表明态度,哪怕以后厂子要往省城迁,但对县里面也不是没好处。辰山县偏僻,工业不发达,可以搞养殖业嘛,目前这21个养殖场就是雏形,等粮食更充裕了,再加大饲养规模。以后辰山县就是著名的清河鸭之乡。

梅书记按了按脑袋:“确实是个机会,但饲料是个大问题啊。”

现在七万只鸭子就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了,这数量再增加上哪儿找粮食去?总不能回回都来麻烦高市长吧?

余思雅也想到了这一点,不过在此之前,她就有了一些想法。

“梅书记,有没有兴趣下乡去干干农活?”

梅书记诧异地望着她:“什么意思?”

余思雅笑着说:“梅书记,我想邀请你明天一起去城里跟着老乡们种种地,你觉得怎么样?”

梅书记知道,余思雅现在要兼顾厂子和学业,事情非常多,不可能有什么兴趣去种地。她应该另有目的。

思考几秒,梅书记一口答应了:“好。”

回去后,余思雅找了省运输公司,让他们将这批粮食给运回辰山县,当然运费是各养殖场自己掏,她只负责从中牵个线就行了。

安排好后,余思雅跟梅书记换上了一身打满补丁的旧衣服,找到了县城近郊的一个公社,跟公社书记说明了一下情况。

书记安排了一个不认识的年轻人:“小刘,这两个人犯了点错误,被安排到咱们公社劳动改造。你把他们领回西岗大队,让他们跟你们大队的社员一起劳动,至于吃饭嘛……”

余思雅连忙说:“书记,我们不挑的,我们什么活都能干,吃饭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了。”

那书记这才接话道:“对,他们不挑的,这个是小余,那个是梅……老梅,把人带回去吧。”

赶紧走,再不走,他就绷不住要喊梅书记了。

也不知道梅书记打的什么主意,突然跑过来说要去大队干干农活,体验一下,还领了个娇滴滴的姑娘。哎,这都什么事啊!希望那群家伙好好干活,不要偷奸耍滑,被梅书记逮着了,不然连他也要一起吃排头。

——

小刘把他们领回大队,跟大队长说明了情况。

“犯了错,来改造的啊?”大队长寻思了一下,这些改造人员得安排重活,“那,那个男的,叫什么名字?你,让他去挑粪,这个女娃细皮嫩肉的,那就去丢种子吧。”

不得不说,长得好看,脸嫩就是占便宜。余思雅明显分到了更轻省的活,而梅书记分到的就是目前最重的活了。

余思雅有些担心,低声问梅书记:“要不要跟队长说换个工作?”

梅书记摆手:“没事,我十几岁的时候就下地干农活了,正好忆苦思甜,回忆一下当年的感觉。放心吧,没事,就半天!”

见他这么说,余思雅便没有再劝,提着篮子跟丢种子的妇女一起走了。

这会儿正是种玉米的时候,大队里的社员分成了好几批,有丢种子的,有挖地挖坑的,也有挑粪浇水的。根据不同的工种计不同的工分,在干活的地方,还有个记分员专门给大家发牌子,以记录干了多少活。

余思雅每丢完一篮子的玉米种子,就能得到一个小木牌,其他妇女也是这样。手脚快,干得快的,明显一天能拿更多的工分,所以为了多拿工分,大家都很积极。

余思雅也很少干这样的体力活,半天下来,感觉有些累。她这还算是好的,梅书记坐了一二十年的办公室,很多年没干过体力活了,这骤然间挑担子,肩膀都被磨红了,半天下来,腰酸背疼,累得不轻。

统计完了工分,两人走在最后面。

梅书记揉着老腰感叹:“哎,人老了,不比当年了。这干农活啊,真的是苦。”

余思雅笑道:“可不是,所以哪里有个当工人的机会,大家都会抢破头。梅书记,除了累,你还有其他感想吗?”

梅书记就知道余思雅在这里等着他。他虽然干农活的经验不算丰富,但多少知道一些:“他们虽然干活很卖力,速度很快,挺积极的样子,但感觉这活干得太粗糙了,产量恐怕提不上去。”

“是啊,梅书记,你看,这家人的自留地里种的玉米,已经长出来了,跟咱们今天种的完全不一样吧。他们这两三棵玉米一窝,每一窝玉米的间隔都差不多,非常合理,你看玉米长得多壮。再看那边,应该也是前几天种的玉米,跟自留地里的完全没法比。”余思雅指着道路两边的玉米做比较。

自留地的玉米长得比较匀称,长势很好,再看道路另一边村里集体的地,同样是玉米,有的地方十几棵玉米挤在一起,有的地方又没有玉米,个别玉米苗很粗很壮,但长势不好的更多,看起来参差不齐的。

同样的土地,同样的玉米种子,就隔了一条马路,竟然有如此大的区别。要是今天没下地,梅书记可能还要想好一会儿才能明白其中的缘由。

但亲眼见证了社员们是如何种地的,他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就拿丢种子来说,丢一篮子种子一个牌子,为了多挣工分,那还不得赶紧丢,多丢点,肯定就不会像种自留地那样精细。有的本本分分,一个窝里丢两三粒种子,有的就大把大把地丢,只求快点将篮子里的种子丢完。

同样的浇粪水也是一样的,有的人挑着担子过去,一瓢一瓢对准丢了种子的坑里浇水。有的人为了快,图省事,多挣工分,就半桶半桶地往地里泼水。

这样两者的效率明显不是在一个档次,久而久之,其他人见了,为了多挣工分,肯定也要有样学样,不然同样的劳动,别人就要比你自己多拿工分,多分粮食和钱。这样自己就会不吃亏,为了不吃亏,原本老老实实种地的人也会跟着耍小动作。

这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

梅书记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回去就让公社书记到县里开会,难怪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大家干活都糊弄,能填饱肚子吗?”

余思雅不得不泼他的冷水:“没用的,梅书记,每个村总有懒汉,有投机取巧的人。只要有这些人的存在,其他人就不会甘心老老实实干活。再说,这些毛病已经根深蒂固一二十年了,不是干部们强调一遍就能解决的。”

这是制度出了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梅书记也明白这一点,但是他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这是规定,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