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年囤粮记 第152节(1 / 2)

加入书签

里正家中地多, 种的茶树桑树自然比其他人家更多, 自打没有了土地又不断扩大养殖规模,陈寡妇就同里正家买桑叶,如果里正家的桑叶不足,再考虑别人家的。

她家养的蚕不少,需要每日喂食新鲜的桑叶,差不多得有半牛车到一牛车的量。

木槿帮忙把桑叶卸下,陈寡妇则递给长工两粒铜板。

他们早在前两年就约定好,一车桑叶卖四个铜板,里正家在养蚕的时节每日给她送上半车或者一车过来。

蚕无法在低温中生长,所以每年只能养三到四茬,今年春天到来更晚,估计只能养上三茬。

除去结丝成蛹期以及孵化期,今年陈寡妇大概需要向里正家支付三钱银子,价格倒尚算公道。

把桑叶放进养蚕的簸萁里之后,木槿才得以歇口气。

陈寡妇给她过碗水来:“不晓得三茬下来能不能凑够一匹布。”

她家养的蚕比织女镇大多数人家多,但经过筛选、抽丝等诸多环节后,真正成用的非常少,往年四茬加起来能得一匹布多点。

今年年成不好,开始养蚕的时间比前几年晚两个月,所以只能养三茬,陈寡妇特别担心凑不齐整匹布。

“今年养的不是比从前多些吗?总能凑齐的。”

今年有木槿帮手,再加上陈寡妇有心凑齐一整匹布,所以养的蚕比前两年更多。

每匹布大约九米,陈寡妇托付乔掌柜卖到城里能得来四五两银子,这是她整年里头最大的一笔收入。

而绣花之类的零散活计并不固定,有时候能够得来几钱银子的进项,有时候大半年接不到活,只有极其少数的情况能像前年一样接到价值好几两银子的大单。

按照陈寡妇的说法,养蚕缫丝就是她的根基,至于从中得来的银钱则全部用来买粮食和盐了,少有剩余。

听见木槿的话,她心下稍安。

能凑够整匹缎子,卖出去少说四两多则五两,至少可以保证她娘俩不会饿死。

而没有办法凑成整匹时,价格还要打个折扣,乔掌柜可能只会给她三两银子。

光养蚕耗费的各类原料差不离就有五钱,若真给三两,她到手只有二两五钱。

如果让东小庄那群人听见,或许会觉得二两五钱也是庄户人一辈子攒不来的。

但莫要忽视织女镇土地贫瘠。

地里几乎收不来几斤粮食,他们吃用的粮食全靠从外头买,加上有粮食贩子的盘剥,即使在丰年,可能也只够买五百来斤。

等灾年来了,粮食价格不断攀升,三两银钱能买到手的粮食更稀少,连活命都格外艰难。

陈寡妇卯足劲多干活挣银钱,如此才能在粮价攀升的乱世里保住自己和儿子的性命。

明日估计不会有太多的活计,陈寡妇说明日先把此次收的丝线给整理一番,等到后天再纺织。

木槿几乎每个环节都在,一则可以学点见识,二来也可以帮忙干活从而报答陈寡妇的恩情。

她如今跟个学徒差不离,不过人家学徒大多打小就开始跟着师父学,木槿略微有些超龄了。

同时,两个多月前种植的白萝卜也成熟了。

没有农药、没有化肥,且不提耕地松土之类的常规工作,他们日常捉虫就是个难题。

伴随地里的庄稼越长越大,会招来不少虫子啃食枝叶,如果置之不理的话,庄稼的收成会大打折扣,所以必须用人工捉虫,效率十分低下。

王宝山带两个儿子给地里浇第二茬的水,捉虫就靠王李氏和周氏倒替干。

又因为有双胞胎占据王李氏不少精力,捉虫的活计有大半落到了周氏身上。

但她很少在天黑时呆在地里,今日连王宝山都带着两个儿子回家了,始终不见周氏的踪影。

有时候地里活多,多耽搁两刻钟也是有的,加上他们又没有佩戴手表的习惯,单纯靠看天色判断大致时间,难免出现延误。

然而又等了许久,依旧不见她回来。

崇文终于沉不住气:“天都黑透了,人这是干啥去了!”

王李氏瞅着外头浓重的夜幕:“走的时候说去村后头那块地捉虫子,按理说也该回来啦。”

世道如此混乱,崇文担心周氏出事,站起身就往外走。

边走边说:“爹娘,你们先吃着,我出去瞅瞅。”

崇文径直朝村后头的菜地走去。

看着地里空无一人,他蹲下捻起露在地表的叶子。

周氏捉虫捉的仔细,上头几乎没有虫子,她应该是干完活才离开的。

锄头也被扛走了,并不像有打斗痕迹。

为节省灯油蜡烛,家家户户皆被黑暗笼罩,有的已经睡下,有的则借月光涮洗衣裳。

崇文的眼睛在黑暗里不停巡睃。

仿佛想到了什么,他往周家走去。

车队里十五户是王家村里来的,剩余十来户则是各家带的亲戚,他们皆在村尾安家。

周大山和周大海两家挨着,距离村后头的菜地极近。

等崇文靠近,果然听见周家传来嘈杂的吵闹声。

岳父站在院子里,岳母则散乱头发倒在地上呜呜直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