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未知的宝窟(1 / 2)

加入书签

听完胡平这阶段的匯报,叶向东转向老战友问道,「超凡!你怎么看的?」

「胡平!在走道外的第一道门,就是偽装成墙体的那块石板,有没有检测那些黏着的物质含量?」李超凡就是这么个实在的老手,丝毫不浪费时间精准地切入任何可以考究的问题。

「有!表面勾缝的应该是黄胶泥掺入石粉,里面黏结面用的是土籽麵与生漆,应该都是魏晋以前,南方早就已经在使用的黏合材料。另外再根据碳14测定的估计,构工材料时间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到三世纪之间。」胡平答道。

「嗯!」李超凡心里面讚赏,这小子下了功夫,又问:「29窟的石质是什么种类?孔隙度如何?」

「是砂岩,当地人称为麻石,常取来作磨刀石用。孔隙度2.1%~2.8%。可溶盐的危害不明显,尤其『第二小室』之后已经是在岩石的深处,几乎见不到裂缝,含水量低。」

李超凡再问:「那么,你认为走道入口的那石板,崩塌了一角是甚么原因?」

胡平想了想,回道:「应该还是复合因素。石板非常重,当时覆盖在走道口的时候,搬移的磕碰难免,就可能伤到左下缘的石板角落。再加上江南原本就多雨,花山又紧临新安江南岸,东风、北风都会把水气带入洞窟里。虽然石窟中的温度变化不大,但前几年春天,皖南到湘、贵都笼罩在暴风雪严寒的天气中。原本吸了水气的石板,一下子温度骤降,一下子温度又回升,发生『冻融』破坏,石板的结构自然从脆弱的地方先行崩解了。」

李超凡与叶向东互看了一眼,点了点头,显然是接受了胡平的说法。

「既然从『第三小室』的浮雕来判断,这石窟可能是战国后期楚王室所营造的。而那六个字,前三个字的『復山资』」……?」叶向东沉思了,没再讲下去。

隔了半分鐘,叶向东又说:「『復山』倒像是地望,『花山』是不是跟两千年前此地人『復山』的发音很接近?…『资』又是啥意思?物资?资金?为啥用『敬』保用?而不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谨』或『永』?似乎多了『恭顺诚敬』的意味?…有没有研究相关的文献记载?可以印证这石窟的年代和用途?」叶向东一口气提醒了好几个重点,以及考据的重要。

「老师!早在2001年,前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为『花山谜窟』命名的时候,就经过很多专家学者考证过,当时对这些石窟的开凿年代、用途都查不到可信的证跡啊!所以才被定名为『谜窟』的。」胡平有些急切地回应。

「那可是十年前的事了。」,叶向东提醒道:「现在,这新发现的林林总总,尤其这墙上的六个字,兴许提供了坚实的讯息,按图索驥肯定比十几年前机会大多了。」

「还记得吗?前年,安徽寿县不是起出一批窖藏的楚简?看起来是战国后期楚王室的相关纪录,地缘关係很近,你不想研究一下吗?」

胡平一巴掌拍在脑门上,有如梦中惊醒,「哇!我怎么忘了这事,谢谢老师提醒。……不过,那批楚简…现在交给那个单位研究了?」

「你啊!还是毛躁本性,搞我们文物考古的,无论什么情形,都要沉下心来,想方设法地作全考证。否则,你只不过又挖掘出个不知所以的古蹟罢了。」叶向东的老师本性也冒出来了。

虽然,胡平已经表现得非常卓越了,可在老师的眼里,还是那个没长大的孩子,碰到了,自然非得唸叨唸叨一番。

「记得没错的话,现在应该在你母校。」解惑,自然又是老师的天职了。

「在北大?」胡平一副兴奋的样子,「那过几天在北京开完会以后,我可要回去看看囉!」

叶向东又提醒胡平,他现在负责这个项目,机遇难得,要好好干,需要任何的支援,省里面没有的,可以向「国家文物局」直接提出申请。而且,这个项目也需要儘快进行,否则,怕黄山市这边按耐不住了。

李超凡又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回29窟。

「胡平,『第三小室』东面墙那走道里的阻绝物,有没有比较特别的东西?」

「没有!」胡平想了想,确定地说。「不过,阻绝物中几乎没有石块,就算有,石块也较小,而木炭佔比很高。」

「哦?」李超凡的眼睛都睁大了起来,这就意味要防潮保护的物件就在门后了?

「喔!还有,我们在几个小室和走道的墙上,发现有七、八十道的金属摩擦痕跡,判断是在搬移金属物品时不小心碰撞在石墙上而留下来的。而这些金属擦痕九成以上是黄金,这样已经可以推断,『第三小室』东面墙走道里的石门后面,必定藏有大量的黄金。」

「那么,以你实地挖掘的直观来看,你觉得那东墙走道的石门之后,是作啥用的?」李超凡再次提出核心问题。

「哈哈!我一直在等,看前辈啥时候才会问到这个问题。」胡平兴奋地来回快速地搓着手,好像等不及要大显身手一样。

果然,他点出一组不怎么清晰,有点像超音波扫瞄纪录的照片出来。

叶向东和李超凡不由自主地向前倾着身,两双眼睛盯着屏幕。

胡平顺着顺序点着照片,然后停在其中一张上,向两位前辈说:「这些图片,其实是在「第三小室」东墙上使用「地质透视脉衝仪」,从西向东射出的脉衝回波,经过电脑整合之后,所呈现的地质断层图。」

从屏幕上看到的那些图,胡平提出几个重点:

一、「第三小室」东面墙厚约五米五,后面确实另有「第四小室」,宽可能超

过九米,高超过三米七,深度无法估计,推测应该超过九米。

二、「第四小室」的室顶非常特别,三米七高度以上的可能是一层岩片,但在

岩片之上可能又是沙、石、木炭、箭簇这些阻绝物。

三、「第四小室」的西北角落,可能有来自室顶散落的沙石掩盖着,约有八、

九立方米的量体,因此可从震波反映出这被掩盖住的沙土下面,堆叠着至少

七、八十件的玉琮,玉璧也至少有六十多片,从型制来看,应该是「良渚古

玉」。照比例推测,这批能辨识出的玉琮至少有四、五十件超过三十厘米,

玉璧因为叠放的角度不容易分辨,但也至少有四十片直径超过三十厘米。其

他形式的玉器、玉材很多,但因为堆叠混乱,根本无法胜数,至少有三、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