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东晋第一人(2 / 2)
王导第一次感觉到危险,当下想救出皇帝,然而投奔义军。可是,苏峻衙御极严,哪里救得出皇帝?当下只有携着俩个儿子,奔于白石。
他积极号召兵马,共讨苏峻,救出皇帝。
这时,温峤和陶侃带兵击败了苏峻,救出了皇帝。
而京城建康由于经历战乱,宫殿、宗庙都被焚为灰烬。
温峤建议迁都到豫章,另外有些大臣又请求定都于会稽。大家纷争不已。
王导都不赞成,说了第一点:“建康,即古时的金陵,过去就是帝王之都,而孙仲谋、刘玄德都说这里是帝王之宅。”接着提出第二点:“帝王不必因简陋豪华而移都,如果做到有德的话,就什么事情都做得成;没德的话,乐土也会变成废墟!”最后一点是:“如果迁都,会给敌人机会,他们也会认为我们这边胆怯。我们一跑,建康有肯能就失守,到时候,想再夺取回来,恐怕就不容易了!”
这三点极为有见识,也维护了建康的繁华。
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又转任中外大都督,进升太傅,拜丞相。
王导再次得到了皇帝最大的信任。
他再次做到丞相之后,依然保持着节俭的生活。
他俭朴寡欲,仓中没有积蓄的粮米,穿衣服,不穿两件帛衣,以免浪费。
这是一种深知规律的做法,自古俭以养德,奢必败家。
我们平常许多人,别说做到丞相(国家总理)的位置,就是小小一个村长,就奢华得像土皇帝一样;再退一点来说,手里有一点钱之后,挥霍起来,就像开了家银行一样。
这样的做法,在王丞相的面前,真的差了十万八千里,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人世间的规律,不知道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把自己往害自己的路上推。
第二年,王导走完了他忠义爱国,坚忍豁达的一生,享年六十四岁。
他这一死,皇帝极为哀伤,在朝堂上举哀三日,葬礼达到了“中兴名臣莫与为比”的程度。
王相,他承受得起国家这么大礼对他!
《晋书》里面,对他的评价:“提挈三世,终始一心,称为‘仲父’,盖其宜矣!”
掌管了最高权力,可是,始终一心一意辅佐皇帝,号称仲父,是适合的,是他应有的名份!
王相,得史如此评价,虽死何憾!
王导这一生,真的是宰相风范。他为人宠辱不惊,忠心耿耿;做事勤勤勉勉,认认真真;对待别人和和气气,诚诚恳恳;生活上勤俭节约了一辈子。最难得的是,他每次获得最高权力的时候,总是非常的谦卑;在庾亮和他争夺权力的时候,竟然选择忍耐,让别人去赢。
这种高风亮节,令人已经不是敬佩那么简单了,他简直就是圣人,令人仰慕。如果只是这些品格的话,那也就是伟大人格的人而已,还称不上智慧的人。所谓智慧的人,一定是掌握人性、形势、规律的人。
王导在面对庾亮的时候,选择了退让,因为,他知道庾亮不会要他的命;在苏峻的时候,选择逃跑,因为,苏峻的那些手下,有可能要了他的命。
这是知人性的做法。
王敦造反,他看到了他最后将失败;苏峻造反,他也看到了苏峻的失败;大家要求迁都的时候,他坚持不迁都,那是因为他看到敌人在虎视,形势不允许。
这是了解形势的做法。
至于规律,他如此做人做事,就已经是依照一条规律在走——善始善终!用善来开始,也用善来结束。所以,他的一生,真是善始善终,成为完人。
他之所以成为完人,还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宽广的胸怀。他每次受指责的时候,受委屈的时候,都能如海一般的胸怀去容纳。陶侃见他权力大,威胁皇权,想着去灭了他,他为了大局着想,也没把陶侃怎么样。我们老是说,宰相肚里能撑船,王导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如果你觉得王导不够伟大的话,那就想一想,我们自己受到指责和委屈的时候,能不能容纳?如果不能,那就想想王导吧!曾经有一个这么了不起的人,他在受到指责和委屈的时候,总是如海一般的胸怀去容纳!我们还有什么事容纳不了的?
东晋的祖逖,如果没有王导的出现的话,他应该成为东晋第一人;可是,有了王导,这东晋第一人的位置,只能是王导,没有第二人选。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