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1 有才也爱才的欧阳修(2 / 2)
当时文风中割裂肢解,诡辩异辞的弊病占据优势,欧阳修很想矫正这些弊端,所以,他在主考的时候,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十分惊喜,打算把苏轼录取为第一名,但又怀疑文章是自己的门客曾巩所做,所以,只列置第二。
后来,当他得知是不是曾巩,而是新人苏轼时,不由后悔不已。
苏轼在殿试时,对答《春秋》旨意,获第一,考中进士乙科。
此后苏轼写了谢书去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让此人以出一头之地。”
听说此话的人开始纷纷议论不息,以为欧阳修太过谦虚了,苏轼小小青年,哪里比得上名闻天下的欧阳修?不过,不久以后,人们见了苏轼的文章,这才信服欧阳修的话。
这时,有个文学派别叫做“太学体”,领袖刘几是一名太学生,最大的特长就是常玩弄古书里的生僻字词。
欧阳修的古文向来是通达平易的,最反对“太学体”的文风。
他批阅试卷时,欧阳修看到一份试卷,开头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用字看似古奥,其实很别扭,意思无非是说,天地交合,万物产生,然后圣人就出来了。
欧阳修便就着他的韵脚,风趣而又犀利地续道:“秀才剌,试官刷!”意思是这秀才学问不行,试官不会录取!
放榜的时候,那些写“太学体”而自高自大的考生发现自己居然没有被取中,纷纷闹事,甚至有人说要到街上截住欧阳修痛打。但皇帝充分相信欧阳修的人品和判断力,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
历史也最终证明了欧阳修的正确,北宋文风自此一振。
就连“太学体”的领袖刘几,也改过自新,更名刘辉,重新参加考试,并获取了功名。
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他见到皇帝久久为立太子,当下也不怕嫌疑,上书皇帝说:“陛下治国已三十四年,而还没有立太子。过去汉文帝刚即位,就根据群臣的意见选立了太子,而在帝位很久,被称为汉太宗。唐明宗不喜别人谈立太子的事,又不肯早一点定夺,以致发生秦王之乱,国家被倾覆。陛下有什么感到疑虑而久久不做出决定呢?”
赵祯见了,虽然当时没有立太子,但是,不久就封立英宗,就是源于欧阳修的上书。
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欧阳修拜为枢密副使。
次年,他任参知政事。
他在枢密院,与曾公亮一起考查全国的军队数量以及河北、河东、陕西三路驻守军队的多少、地理方位的远近,重新绘制军事地图与士兵名册。凡是边境长久缺少军队的,必须要检查补齐。
他在中书省,又与韩琦一起同心辅理朝政。凡是有关军队、百姓、官吏以及国家财政利益这类关键资料,中书所应当了解的,他都汇集起来,列出总的条目,遇到事情就不需要再去询问有关的官员。
这时皇太子还没有确定,他与韩琦等人协商立太子的事。
宋英宗由于疾病的缘故没有亲自上朝处理政事,由皇太后临朝听政,因此,左右亲近的人搬弄是非,几乎使英宗和皇太后之间因嫌疑而产生仇怨。
韩琦入朝奏事,太后哭着对他讲了其中的缘故。
韩琦以英宗生病为理由,进行调解,太后的成见仍然丢不开,欧阳修进言说:“太后事奉仁宗几十年,仁德之名闻于天下。昔日太后在处理得宠的温成皇后的事情上都能应付自如;现在母子之间,倒反而不能相容了吗?”
太后听了,意思稍稍缓和。
欧阳修又说:“仁宗在位很久,仁德光辉照耀天下。所以驾崩之后,天下人都拥戴即位的皇上,没有一个人敢有异议。现在太后是一个妇人,我们则只不过是五六个书生罢了,如果不按照仁宗的遗愿办,天下谁肯听从呢?”
太后听了,沉默了,这才打消了原来的意思,对英宗没有了意见。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