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第142节(1 / 2)
朱元璋:“有个屁隐情,你当咱没读过书、没看过史啊。那汉朝的七国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是怎么发生的?就是一群狼子野心之辈想要清君测,结果还想把皇帝给清了。”
朱棣哑口无言,绞尽脑汁想了半天,只想出来了一个可能:"那晁错提议汉景帝削藩,才导致七国之乱。我可能也是被逼的。”
朱元璋闻言有些不满,转而瞪了一眼朱朱允炆:“咱留的祖训,你是一点不看呀。”
他觉得自己的
制度已经非常完美了,于是颁布了《皇明祖训》,要求子子孙孙世代遵守,不想看到子子孙孙瞎胡闹,败光了家产。
朱允炆连忙找补:“皇爷爷,到了汉景帝时期,藩王横行乡里,不得不肖。不是我的错,可能是您的计划赶不上变化。再说了,你的祖训也说了,如有必要,可以削减藩王。”
朱元璋心里有些不高兴:“削减藩王可以是可以,但这么迫不及待做什么?我想的那是好几代之后的事情了。难道你这些叔叔对你不好吗!”
朱允炆支支吾吾,他们的存在就是对自己的不好,可这话要是说出来,肯定会被群起而攻之。
朱元璋并不厚此薄彼,训完孙子,又开始训儿子:“朱棣,允坟良善,即使削也不会削的太很,你还敢说不是你的问题!”
朱棣在此之前对朱允坟的观感还行,也想不通自己为何要造侄子的反,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解释,索性闭嘴不言。
两位对立的叔侄都被朱元璋训的跟孙子一样。
在朱家人急不可耐的时候,古青青慢悠悠说:【1398年,朱元璋在南京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他留下了遗诏。
简单来说,有三条,分别是传位朱允炆,丧事从简以及禁止藩王进京奔丧。
纵观朱元璋的一生,他是非常挂念骨肉亲情的,那为什么不让儿子送自己一程?
有人说,是因为边境的压力太大了,儿子离开边境,外族人很可能作乱。还有人说,这就是为第一条服务的。
朱元璋在死的时候,应该意料到了,二十一岁的朱允炆太弱了。文官武官个个是人精,藩王也都年富力强。他宁愿丧事简陋,都要给孙子铺一条花路,让他少一点危险。】
【但朱棣接到消息的时候,早就到了南京城外。
当时朱允炆的亲信说:“燕王朱棣非常聪明,跟先帝非常相似。北平这个地方容易出猛将,不如把朱棣扣住,然后把他迁到南昌去,这样就没有什么威胁了。”
但是朱允炆想了一晚上就说了一句:“我们是骨肉至亲啊,怎么可以这么做?”
然后就把朱棣赶走了。】
朱元璋面上不露分毫,心中五味杂陈。
明明不让朱棣进京,他却非要来,儿子是真孝顺啊。
可这对于孙子来说确实是
威胁。如果他是孙子,早就扣住朱棣了,孙子有点优柔寡断了。
【然后朱允炆的亲信继续劝:“不如先从周王开始,周王跟燕王关系好,削周王之后,燕王肯定就没有办法跟他串通了。”
然后,朱允炆开始削藩,第一刀砍向了周王,把周王贬成了平民。】
周王刚刚还不赞同朱棣呢,现在人都傻了,结结巴巴表水:"父皇,我在封地没干过坏事儿啊。我为了让那些百姓能吃饱饭,做了回神农,亲自尝百草,特意写了本书叫做《救荒本草》。我一直忙着写书,哪有时间谋反,真的没有任何不臣之心啊!”
朱元璋心中莫名,他记得周王博学多才,素有贤名,算是子孙里比较出息的。
紧接着便又听天幕说:【然后朱允炆又把岷王变成了平民。】
岷王吃瓜吃到自家,面色苍白,手中的酒樽掉到地上,发出哐当的响声:"父皇,我也没有任何不臣之心啊!我对太孙的忠心日月可鉴!”
随后天幕又说:【同年,朱允炆把代王囚禁在大同,把齐王囚禁在应天。】
代王和齐王面色骤然变了。
【紧接着,朱允炆将目光投向了湘王。】
【据史料记载,湘王朱柏长相俊美,而且非常聪明,总之是位高富帅。经常读书读到深夜,每次看到风景名胜都会吟诗作赋。
与此同时他的骑术还很精湛,可以说是文武双全。
朱元璋非常宠爱他。
湘王朱柏来到封地之后,依旧勤学苦读,还尽忠职守,带兵攻打异族。
后来,朱元璋过世了,湘王朱柏非常伤心,据说伤心得都不想活了。
“自□□宾天,哭踊几绝因忽忽内伤,有弃人间意”。《湘献王神道碑文》】
【湘王朱柏和燕王朱棣关系很好,而且也都文武双全,算是小号的朱棣。
朱允炆想刷一个小版朱棣来练练手。
他知道对方用兵很厉害,生怕对方出其不意跑掉,所以派李景隆出手,让他们假扮成商人进城。
他们假称湘王朱柏在封地私造货币,要逮捕他。
朱柏因为父皇过世,本来心情就不好,这一下直接就崩溃了:“以前那些大臣碰到暴君而被下狱,往往自尽而亡,我是太
祖的儿子,现在父皇逝世了,我又不能去奔丧,又遭小人污蔑,活在这世上还有什么乐趣呢?”
然后自焚而死。】
天幕话音落下,朱家人都炸了,无数人失声。
时局之烂,竟至如斯!!!
朱允炆大惊失色,这叔父怎么就自焚死了?未免太过刚烈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