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九零好村光[种田] 第153节(1 / 2)
“老黑,你不用发愁,”姜冬月拿起西红柿分唐墨两个,“笑笑和笑安都知道争气,以后日子差不了。”
也对啊……唐墨挠挠头,沉默片刻后咬了一大口西红柿:“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叫孩子们自个儿奋斗吧。”
他年轻时一穷二白饿肚子,照样成家立业把日子过起来了,笑笑和笑安没成家就有钱有房,准能过得更好。
……
商量定了主意,唐墨便不再纠结,七月三号早早地去大队排队选房。
没错,拆迁办那边只给村里留出两天时间,就开始走选房流程。三号上午八点开始,五号下午六点结束,中间工作人员轮班倒替,昼夜无休,时间非常紧张。
乡亲们跟着绷紧了弦,要不是村干部架喇叭喊了“六点发号码牌,提前排队不算数儿”,头天夜里就有人搬马扎来排队了。
饶是这样,六点之前大队外面也排起了长龙,都想早领号牌早选房。
“干啥事儿都往前凑,咱村人就是瞎积极!”
“拆迁办准怕夜长梦多,当谁看不出他们那点小心思呢。”
“赶早不赶晚嘛,听说好多人都想选八号楼?”
“以人为本,选到哪个,哪个就是好楼!”
唐墨排在队伍中间,好半晌才领到号码牌,不多不少地恰恰排在八十六号。
嘿,是个好兆头啊!
唐墨暗自得意,将号码牌揣进兜里就回家吃饭,吃完继续来大队蹲点,和同样排队的乡亲们扯闲篇。
姜冬月把家里拾掇干净之后也来了。选房是大事,甭管啥时候轮到她,先听听消息总是好的。
可惜听了半天,前面刚排到二十几号,天气又太热,后面的人便慢慢散了,准备后晌稍凉快些再来。唐墨和姜冬月也撤了,然而两人都搁家里待不住,更别提躺平睡午觉了,干脆每隔半小时轮流往大队跑一趟,时不时地溜进去,凑到最东边选楼号的办公室窗户外面瞄两眼。
就这样焦灼地等到晚上九点多,终于轮到他们了。夫妻俩赶紧打起精神往里走,先登记身份证、户口本、土地证,接着核对评估单,把土地证交给拆迁办的人。
所有材料确定无误后就可以选楼了,两人按照之前商量好的选了一个140和三个90,剩下那18平米则折成钱。
因为白天闲聊时,听说村里有人房子多,想往外卖,虽然价格没定准,但绝对在两千以内。这价格和开发商的三千二比起来简直太良心了,所以唐墨和姜冬月立刻改了主意,决定打问一番直接找乡亲买。
“这里还有右下角摁手印,对,每页都要摁……好了,所有手续齐活了,回家歇着吧,补偿款预计半个月左右到账。”
工作人员一边说话一边利索地将各项材料装进档案袋,末了嘱咐两人看门口那张公告,“搬家时看着点儿,已经登记在评估单上的东西不能带走,缺了少了还得补上,挺麻烦。”
“嗯嗯。”唐墨和姜冬月应了声,看着对方收好档案袋,推门出去叫八十七号。
八十七号不是别人,正是刘根生和赵大花。两口子一个挎着包,一个背着手,冲他们点点头打声招呼,就匆忙进办公室了。
这会儿已经十点半了,一勾下弦月盈盈地挂在深黑天幕上,周围散落着几粒星子,虽然夜色深浓,却比白天排队舒服得多。
“百来号的估计都在今天晚上了,还挺凉快。”
“是啊,就属三四十号受罪,大中午最晒得慌……”
微凉的夜风扑面,唐墨和姜冬月小声说着话,慢悠悠朝家中走去。
第198章 搬家(正文完)选完房歇了一宿, 第二天唐墨和姜冬月就着手开始搬家。
因为拆迁办那边撵得很紧,要求石桥村全体社员在七月五号至十五号之间完成搬迁任务。期限内搬走交钥匙的,按土地证每个院子奖励一万块钱, 超期了啥都不给。
“说的好听,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有啥办法?谁叫咱收了人家的钱,以后回不了自己的破家啦!”
“二十四层的楼呀,现在连个地基坑都没挖,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回来……”
说归说,乡亲们没人跟钱过不去,都在热火朝天地积极收拾家当, 然后开着汽车、拖拉机或三蹦子,一趟趟往新租的院子倒腾。
本村人忙忙碌碌,外村人也不闲着, 三两成群地在石桥村和东牛庄来回转悠, 收废品、收木头、收棉花、收羽绒服、收旧自行车旧电动车……五花八门的什么都有。
还有人拿着放大镜专门收古董古玩, 逢人便问家里有没有老物件。
“风水轮流转啊, 这次该着别人来咱村捡便宜了。”姜冬月十分感慨,却不得不尽快拾掇东西往外卖。
一清二白的家底子, 当然不可能有什么老物件, 但是杂七杂八也卖掉不少东西,除开纸箱子、废铁丝、化肥袋等普通废品, 还有旧院和新院的两架梯子,板厂的拉锯机、铁皮门、电闸电线,连砖头也一块五分的低价甩给拆墙工人了。
没办法,旧砖想二次利用的话, 必须拿砌砖刀或铁铲将表面凝固的沙子洋灰敲掉,叫做“扩砖, 扩完能卖到两三毛。
可惜这活儿太耗时耗力,平常勉强能找到帮工,现在这节骨眼根本没人愿意干,只能把砖头囫囵个儿处理了。
少了门墙的阻挡,空地处撒的南瓜和面北瓜越发显得郁郁葱葱。姜冬月翻一遍叶子,摘了六个巴掌长的小瓜,又掐了半提篮的嫩瓜藤。
这瓜未到成熟的时候,但滋味鲜甜,汁水充沛,能吃就要尽量吃,免得突然施工了浪费。
骑着电动车回到家,姜冬月把面北瓜切块煮汤,南瓜切丝烙饼,再炒一个蒜末瓜藤,色香味俱全的午饭就齐活了。
刚摆开桌椅,唐墨急吼吼从外面冲进来:“冬月,咱家条几没卖出去吧?”
姜冬月想了想:“没有,还在东屋搁着呢。”
条几就是长条形的几案,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有,靠墙放在堂屋正中间。上面挂幅字画,下面摆张八仙桌,就是正经待客的地儿了。
旧院那张条几是唐墨结婚前自己打的,木板厚实,揉过好几次漆,没有半点虫蠹。可惜搬到新院后就失去了用武之地,一直闲在角落的杂物堆里。
“没卖就好,”唐墨大松一口气,洗洗手从案板上拿了根干净黄瓜,边吃边对姜冬月学街上新出的八卦,“咱村不是来了收老物件的嘛,刘建设卖给人家俩石墩子,说是他爷爷奶奶辈儿传下来的,卖了一百五十块钱!”
姜冬月惊讶道:“真的假的?他家还有这种东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