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2)

加入书签

第四章

耶律斜轸也看出疑窦来了。“你看,旗子不多,而且极不整齐,只怕是疑兵!”他说,“我看不必理他们。”

“不然。”哈依利大摇其头,“疑兵也是兵。旗子不会凭空而生,总有人插上去的。现在就看他兵有多少,从何而来。”

“从何而来,一时无法追究,只有派人去打探。倒是兵有多少,先得判断正确,才好想应付的计策。”

“表面来看,似乎不多。不过兵法是虚者实之,实者虚之,不能不防。”

照这样说来,宋军似乎有意隐藏在森林密箐之中。耶律斜轸细想一想,不以为然。“倘或对方的兵力足够,为什么不就动手?”他说,“易地而处,我如果有千把兵在手里,居高临下,攻其不备,早就下手了。”

“这话倒也是。不过兵法是多算胜,少算不胜,总要算无遗策才是。”

对这话,耶律斜轸很不佩服。用兵无万全之策,争取时机,更往往是胜败的关键。阵前接敌,先下手为强,等慢慢盘算停当,方在调兵遣将之际,敌人已大举而至,试问仓促之间,如何抵挡?

因此,耶律斜轸断然决然地说:“我料定敌人只是少数疑兵,我不但要破他的疑兵,还要找出他们的来路,出奇兵反击。”

哈依利原是有名无实的军师,听耶律斜轸这一说,见机而作,连连答说:“出奇兵反击这一着,高明之至。就请将军派人吧!”

派人派多少,却费踌躇,少了不管用,多了又徒耗兵力,也怕宋军声东击西,由入山正途来攻击,未免影响防务。

“我看这样吧!”哈依利说,“我们烧他一烧,让对方存身不住,非露面不可。”

计倒是一条好计,但是,这几日风向不定,一烧林子,如果火焰回卷,变成惹火自焚,却不能不加顾虑。

“这一计缓一缓。”耶律斜轸说,“先派斥堠。”

派出四名斥堠上山搜索。哈依利想到另一处的敌人。“将军,”他提醒耶律斜轸,“敌人四处捣乱,情势不宜弄得过于复杂,被困的那些蛮子,送他们‘回老家’吧?”

被困的“蛮子”就是何庆奇和他的两百名士兵。当赵如山突围往回走时,何庆奇奋战而前,被耶律斜轸逼入一条绝路。那地方叫作葫芦峪,大小两谷,一径中通,南口极宽,北口却是一座关隘,就叫葫芦关。何庆奇一入圈套,南北两面为耶律斜轸派兵扼守,真是插翅难飞了。

如果耶律斜轸要想歼灭这批敌人,一个也逃不了,但是,他不想这么做。耶律斜轸因为敌烈已被阵斩,料想南下援助北汉,必是自己接替先锋之任。如果援太原有功,击退宋师,看情形可以乘胜追击,那时帐下就需要一批熟悉中原地形的汉人,作为向导。倘能将这批人收服,眼前虽无多大用处,将来一定得力。因而下令,对于葫芦峪中的宋军,只是监视,不准攻击。不但如此,还从四周高山上抛下干粮,接济敌人,作用是想“以德服人”感动敌军,束手投降。

但是,他估计错了!何庆奇抱着必死之心,不但不肯投降,甚至估计到绝无生还之望,耻食敌人的粮食,打算绝粒殉国。

他的部下却不会个个有像他那样的想法,事实上,那种想法,也是并不高明的。高明的做法是苦撑待援,若能够自己找出一条生路来,当然更好。

在左右苦劝之下,何庆奇恢复了饮食,同时也激起了死中求活的雄心。勘察地形,认为移入北面的大谷,比小谷中有利。因为大谷的北面是葫芦关,南面通小谷的路,是一段窄径,两面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形势,自己固然很难脱困,敌人却也不易攻入。而谷中有泉水,有果木,也有獐兔之类的野兽,很可以坚守一段时期。

打定主意,立即照行。他们在黑夜中悄然移动,由小谷进入大谷。趁月色连夜构筑工事,砍倒树木,将葫芦关由北面直下的一条不容并马的山路堵住。同时找隐蔽之处,埋伏弓箭手,日夜戒备。

葫芦关上驻扎的契丹兵并不多,因为这不是防守的要地,不过作为一处观察各种情况的“望台”而已。等他们发现通往谷中的路径已被塞住,明显地形成了敌对之势时,不由得大为紧张,立刻飞报耶律斜轸。

监视南口的契丹兵,亦已发觉宋军移动转进,据险而守,同时向上呈报。耶律斜轸颇感意外,但同时想到,这名宋将的斗志甚旺,计谋甚多,反而越发起了惺惺相惜之意,蓄志要收为己用。

于是他由军师哈依利陪着,策马巡视葫芦峪。大谷四面高山,围着里许方圆一片斜坡地,真个形如釜底,只有东南方向山脚内凹,天然荫蔽,两百多人就隐藏在那里面。

“军师!”耶律斜轸问,“你看如何?”

“釜底游魂,命在旦夕。”

“那倒也不尽然。”耶律斜轸用马鞭指着一道飞瀑,和奔窜的野兔说道,“有这些东西,一时困不死他们,还得想法子逼他们出来。”

“那也容易。”哈依利说,“在葫芦关这面放一把火,敞开南口,浓烟把他们熏也熏出来了。”

“这是最后一计。”耶律斜轸生怕敌人情愿自焚,不肯投降,摇摇头说,“我觉得硬逼不如软困。”

“请问,何谓软困?”

“稍停即知。”耶律斜轸下令,“派一队人,守在这里,看住敌人,每天早晚两次,须有报告。”

他驻马之处在大谷西北,地势最高,视界宽阔,不但正对着宋军藏身之处,而且谷中大部分地区,都在监视之下,确是一个可以掌握敌人动态的好“望台”。

部署已定,他从葫芦关绕了过去,循着水声,行到东面,寻着了飞瀑的源头——其实是山泉汇集之处,一汪深潭,西面有个丈许宽的缺口。众流奔赴,注入深潭,然后由西面缺口流降,成为飞瀑。

“你看,”耶律斜轸指着西面说,“倘能将那个口子塞住,就是断了下面的水道,腹饥易忍,口渴难当,不怕他不投降。”

原来这就是软困。“妙!妙!”哈依利拊掌笑道,“用兵之奇,真不可及。”

“你休得意。工程也还不轻。”

不过光是堵塞流降的缺口,并无用处,因为山泉流满潭内,向外漫溢,仍旧会向较低的西面流下去。所以必须另外开凿一条口子。“人往高处爬,水往低处流”,这个口子必须开得比西面低才管用。

工程不算小,好的是人多。耶律斜轸调来两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将作”士兵,相度地形,锄耙齐施,要不了半天工夫,就在东北面凿开一条深沟,作为潭水下泻的引道。最后在潭边敲开一条口子,但见一道泉水,如白龙似的直泻而下,喷珠溅玉,水声哗哗,颇为壮观。

在大谷中,何庆奇和他的士兵却还不知究竟。他们隐藏在东南面的山洞中,目光只注视着西北山峰上的契丹哨兵,掘潭的工程在他们背后山峰上进行,自下上望,视线阻隔,怎么样也不能发现。只是每个人都突然有了一种似乎少了点什么东西的感觉。

何庆奇静下心来思索,是少了什么东西?他还未想到,却已有人发现。

“怎么回事?”是很惊惶的声音,“瀑布不见了!”

这才恍然大悟,少了的那点东西,就是瀑布的响声。何庆奇急忙奔出去探望,果然,日夜可见的那条“白练”,销声匿迹,只留下一条多少年来被瀑布冲刷得瘦骨嶙峋的坡道。

是什么原因使得瀑布消失?这时候无暇去思索。何庆奇首先想到的是从此将无水可饮。这是要命的事,得要赶快想办法。

看到山脚下坎坷不平的洼塘中的积水,他猛然省悟,立即下令:“拿水壶,找所有可以盛水的东西,把水留起来!”

于是各人把水壶取来,盛足了水,并且俯下身去,饱饮一顿,再牵马来饮。这些情形,都在西北监视的契丹兵的眼中,当夜换班回去就报告了耶律斜轸。

“谅他们每人一壶水,能维持得几时?而况人还可以忍受,马又如何忍得?”耶律斜轸极有信心地说,“不出三日,包管他们投降。”

何庆奇也是这么在想,最多只能维持三日。如果这三日之中不能脱困,自己是决定以死殉国了,不过对部下士兵,又何忍要求他们随自己同样行动?

到晚来月色如银,何庆奇带着一名卫士在谷中徘徊,心里极乱,茫然地无法集中思虑。夜渐深、心渐静,他不由得想到赵如山,不知可曾安然回到自己阵地?

一个人想不透,只好跟卫士谈谈。这名卫士是何庆奇当年在江淮作战,从战火流离中收养的一名孤儿,那年是寅年,便叫他小虎,没有姓便姓了何庆奇的姓。实际上何庆奇并无妻室,真把何小虎当儿子一样,寸步不离,上阵也是“父子兵”。

“小虎,”他问,“你看赵如山‘到家’了没有?”

“我看是到了。”

“怎么呢?”何庆奇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赵如山是去通知后面的弟兄,挡住他们不要中伏。后面的弟兄一定被挡住了,这就见得赵如山已经‘到家’。”

“那么,你又怎么知道后面的弟兄被挡住了呢?”

“没有挡住,一定要进攻;进攻一定会中伏,吃败仗;吃败仗就一定会有人被俘。”何小虎接着又说,“敌人现在要爷投降,如果有人被俘,他们一定会让被俘的人来劝。爷,你想是不是呢?”

用俘虏招降,原是战阵之中的通例。何庆奇听得何小虎的分析,心中的疑团一扫而空,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喜悦——小虎才十六岁,不道理路如此清楚,料事如此透彻,好好培养,将来是干城之选,大将之才。

这一转念间,何庆奇精神大振,觉得就是为了培植何小虎,也必须死中求生,再活下去。“小虎,”他兴奋地说,“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再往下想:赵如山回去,见着了熊将军会怎么样?”

“拿熊将军跟爷的交情来说,一定会派人来救。”

“这——”是派大队人马赴援,还是选取死士,深入敌阵?如果是前者,大违自己的本心;倘是后者,深山辽阔,哪里去找?何庆奇摇摇头说,“难!”

“爷!”何小虎突然喊了一声,急促而微带气喘地说,“你看!这条瀑布流过的坡道,凹凸不平,倒有落脚的地方。”

果然!是一条路!何庆奇先不答他的话,紧紧闭着嘴唇,先朝前面凝视了好一会儿,又回身去望,西北峰顶上,影影绰绰一条人影,正是日夜在监视的契丹兵。

现在有一条路、一个障碍并列在眼前。这条瀑布流经的坡道,是敌人意想不到的;由此脱身,神不知、鬼不觉,必定可以避去敌人的追击。但是,如何能够让两百人脱困,而不为西北山峰敌人的监视哨所发现?障碍就在这里。

“你想得倒不错。”何庆奇对何小虎讲话的态度改变了。从前只能拿他当个大孩子,发号施令,只让他照办就是,此刻却是用商量甚至请教的语气,“你想想,怎么能瞒过那面山上的耳目?”

“很容易!拿他们干掉就是。”

消除障碍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将障碍铲平,或者移走。他的话是对了,但口气太轻率,何庆奇未免不悦。

“你倒说得轻松!年纪轻轻的,不可以浮而不实!”

何小虎到底还是个大孩子,脸皮薄,受了何庆奇的责备,虽没有第三人在场,依然涨得满面通红。

能愧悔,就会改过。何庆奇反倒有些歉然,放缓了声音说:“能干掉他们自然最好。不过,怎样下手呢?你该仔细想一想,提出一套可以行得通的办法,那才是中规中矩、可以担当得起责任的人。”

这番教诲,也是鼓励。何小虎答应一声“是!”后开始凝神静思。

何庆奇也在思索,认为两百人脱逃,目标太大,虽不可能,悄悄溜走一两个人,只要掩护得好,不是办不到的事。

只是这一两个逃出去了,可以做些什么有用的事?无非探望一下周围的情形,看一看瀑布为什么忽然消失。此外呢?

此外,也可能遇着来援救的人。但是这个虚无缥缈的希望,真所谓“可遇而不可求”,不必抱此奢望。

“爷!”何小虎忽然开口,喊声中充满了兴奋,“那面山上的人,不会多,看上去最多四个人。我们加一倍,有八个人上去,一定可以把他们都干掉。”

“八个人?”何庆奇怀疑,“逃出一两个人去,或许还可以。”

“可以的,时候要挑得好,就在太阳刚出之前,谷里格外黑,他们看不见。”

仔细想一想,果然可行。初日东升,晨曦照向西方,而自己这面,恰好背光,敌明我暗,是个天然的掩护。不过一到峰顶,立刻就被笼罩在旭日之中,对方一望而知,这一点,无论如何要避免。

计算已定,即时就应着手,因为兵法虽说多算胜少算不胜,但时机却更要紧;而况同为圆颅方趾,智慧相仿,自己算得到,人家也算得到,所胜者是算得快了些。如果今夜不动手,明天等敌人算到,只派少数兵力扼守,居高临下,占尽优势,整个计划,皆成泡影。

“爷!”何小虎郑重其事地说,“我一定要去。”

他的能力,已为何庆奇所充分信任,而况语气中还带着点撒娇的意味,自更不忍拒绝,何庆奇点点头说:“你当然少不了的。”

还有七个人呢?自己要主持全局,必不能去,将平日得力的一批人,仔细想一想,决定了三个,还缺一半。

他知道何小虎人缘很好,大家都拿他当小老弟,既然他有料事之才,当然也有知人之明,不妨问问他。

这一问还真问对了,何小虎一口气举了六个,每个人的长处何在,短处是什么,讲得很扼要,也很细致,真是观人于微。何庆奇微想一想,果然不错,一一考量着,选定了四个。

于是由何小虎去传令,集合的地点是在西北山脚下,因为这个位置,为监视的目光所不及,而对面预定脱逃的那条坡道却看得很清楚。

“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个计划——”

讲完了行动的步骤要领,何庆奇不即分配任务,先要听听大家的意见。

有个马兵军头名叫林震,为人冷静机警,平时沉默寡言,而言必有中。这时他徐徐说道:“此一去,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照现在的情形看,前半段可以成功,后半段一定失败。”

“何谓后半段?”何庆奇问道,“你是说,由此上山是前半段?”

“是!突袭敌哨,就是后半段。”林震提醒他说,“请将军排排时间看。”

一排时间,果然失算,如果初日方升时上山,瞬息之间,天光大亮,绕到西北,何能出其不意,展开突袭?自然非失败不可。

“那就只有提早了。”

听得这一说,个个摩拳擦掌,就待动手似的。士气如此,何庆奇自感安慰,但亦略嫌浮躁,所以他得有几句告诫。

“大家要沉着,不论遇到什么值得高兴或不幸的事故,都要不动感情。时间虽须提早,也不争在此一刻。”

何庆奇同时想到,为了掩护突袭八健儿,还应该使一条声东击西之计,转移监视的视线。

这很容易。何庆奇下令召集五十个人,集中到北面通葫芦关的坡道上,又召集五十个人集中到南口这一面。这些部署的作用及配合的时机,当然要让八健儿的领队知道。

领队派定林震。何庆奇告诉他:“我先装作准备进攻葫芦关的模样,将监视哨的眼光吸引到北面,你们趁这时候上岭。你估计要多少辰光?”

林震很仔细地看了看上岭之路,估计着说:“约莫半个时辰。”

“好的。半个时辰,北面停顿,我在南口烧起几堆火,把监视哨的视线转到南口。这时候,你们就赶紧绕道葫芦关突袭。”

“是的。这样做很好。”林震又问,“信号怎么样规定?”

“情况不外三种,从坏的说起,最坏是失败,那就是不需要有什么信号。我想信号一定会有的!”何庆奇接下来说,“第二种是一半成功、一半失败,这就是说:有人逃走。逃走几个你放几支箭。”

“放到哪里?”

何庆奇拿脚点一点:“就是这里。”这里是一块松软的泥土地,一箭从上射下,会矗立在泥地上,很容易辨认。

“是。第三种呢?”林震说,“第三种当然完全成功。”

“对!”何庆奇说,“刚才那个信号要改一改,多加一支箭上去,譬如逃走一个就放两支箭,你懂这个道理吗?”

“懂。放一支箭,就表示一个都没有逃走。”

“那就是完全成功。”何庆奇拍拍他的肩说,“我等你这一支箭!”

五十个人在葫芦关前列开阵势,装模作样地奔驰调动,仿佛将有所动作似的。就在这时候,林震悄悄领队出发了。

第一个人上去比较困难。选派的那个人姓氏很怪,姓刀,单名卜,大家开玩笑都叫他“刀疤”。其人短小精悍,面目黧黑,是生长在西南边疆的苗人,爬起山来,就如猿猴,攀附奔跃,如有神助。

他腰际挂着一只吊钩,钩上连着一根绳子,绳子一大盘放在地上,但见盘旋凌空,渐将消失,林震赶紧又接上一盘。直到第三盘将尽时,方始静止不动。仰脸望时,影影绰绰看到刀卜已经登岭了。

又等了片刻,绳子往上提了三下,这是暗号,表示吊钩已经系紧,于是林震低声说道:“小虎先上!一次上四个,怕绳子吃不住分量。”

何小虎轻声答应着,检点全身,扎紧绑腿,背起弓箭,首先拉住绳子,双足撑住崖壁,手足并用,交替攀缘而上。约莫离地十丈,第二个再上,参考何小虎的足迹跟随上升,就比较省事得多了。

一个接一个上岭,一个接一个俯伏隐藏,最后一个是林震。上得岭去,首先就向西北方面瞭望,月光下三条影子,似乎都是侧面向北。显然,何庆奇的声东击西之计,已见效验。

由于进行顺利,所用的时间,比预定的少得多,所以必须等待。好久,才见葫芦关坡道下面,人影渐少,终于消失。接着,南口亮起三堆火,火光中人影幢幢,往来奔走。望到西北峰头,监视哨果然转向,都望着南面。

“走吧!”林震对何小虎说,同时轻拍两掌。

八个人成一条线,蛇行而北。走出半里多路,林震突然想起一件事,停下来拉一拉何小虎的衣服。

“差点误事。”他说,“绳子还留在那里。”

“那也不碍。”

“完全成功,自然不碍。就怕不成功,那条绳子留在那里,等天亮让对方发现,岂不是老大一个破绽?”

“不过,”何小虎说,“如果完全成功,下面的人自然马上就走,留着绳子,要省事得多。”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