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云直上九万里 第111节(2 / 2)
赵鸢离开的瞬间,李凭云的心剧烈鼓动,一瞬间,他额角的青筋凸起,他抓住栏杆,大喊赵鸢的名字。
赵鸢没有回头,他甚至不知道,她到底有没有听到他的呼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奋力正争取过,所以不悔今日。
若说有悔,不过是未曾在寒室中守住一颗坚定的心。
第102章 最后的审判3
《周礼》:刑人于市, 与众弃之。
大邺建朝以来,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范式,赐私下处决。而李凭云以礼部侍郎的身份犯杀人罪, 赐绞刑, 行刑地点为京兆府外。
这意味着,李凭云最终还是是作为贱民而死。
今日赵太傅沐休, 梁国郡主请了一位佛法高深的僧人来家中讲经。赵鸢穿着一身素袍, 伴在母亲身旁。
眼前的一切,祥和安宁。
她是个一心向上的年轻人, 佛法对她来说索然无味,她灵魂出窍般地盯着僧人身旁的漏刻, 时间在她心中无痕地消失。
一股巨大的悲哀莫名而来。
她突然站起来, 被附体一般向外跑去,梁国郡主立即站起来:“鸢儿,你去何处?”
赵太傅眼神示意忠叔喊人拦住赵鸢。
家丁黑压压站成一排, 挡在门洞前,堵住她的去路。
天大地大,无处可追。赵鸢转过身, 用警觉的目光看着自己的父母:“你们都知道李凭云没有杀人!他被冤枉,你们都是帮凶!”
梁国郡主求助赵太傅:“鸢儿这是怎么了?为何又同那个杀人的贱民扯上关系了...”
赵太傅拍了拍梁国郡主的肩, 安抚她的情绪, 然后遣走家丁, 安排他们退到院门处守着,再吩咐忠叔招待僧人, 照顾梁国郡主。
“赵鸢, 你跟我来。”
赵鸢失魂落魄地随父亲到了祠堂里,赵太傅点了三柱香, 祭拜先祖,“鸢儿,去拜你兄长。”
赵鸢不情不愿地给谨辞上了香,赵太傅跪在蒲团上,没有起身,他对赵鸢说:“当年陛下掌权,要除刘姓,改国号,将这江山社稷改姓为陈,你兄长煽动国子监的学生,联名写文章声讨陛下,陈家命人抓了其它的学生,折磨致死,你舅父保住了他,他逃了出来,跑到长安最高的地方,斥责陛下,以死明志。但在他死后,没人知道他们当年做的事,连他的生前事也要被编排谣传,赵鸢,你认为他做的对么?”
赵鸢默默跪在赵太傅身旁,“不对。”
“你如今想做的,和他有什么区别?”
在赵鸢的沉默中,赵太傅继续说道:“是啊,李凭云没有杀人,不但我知道,整个朝廷知道,大抵长安人也都知道。但正如他当初国子监之乱,你我都知道陈家大半子弟和近臣死于那场动乱,但我们只能装作不知道。是为父的错,只教你学会仁义礼智信,却没教你,当官最重要的,是压抑自己的良心,学会装聋作哑。”
赵太傅是个节操很高的人,他教导赵鸢的,都是如何去做一个“忠良”。能说这一番话,也是走投无路了。
赵鸢问他:“这些年,你对我哥哥,对当年国子监死去的学生,心中有愧么?”
赵太傅面上的表情不着痕迹地变化,他思考良久,说:“我先是大邺的太傅,而后才是你兄长的父亲,是学生的老师。唯一的目标,是为百姓塑造一位贤明的君王。”
面对未知的前途,赵鸢迫切渴望一个带领自己前行的人。
“那...我会忘了李凭云么?”
“会有那么一天的。”
赵太傅话音刚落,忠叔着急忙慌跑过来,附在他耳旁:“老爷,皇宫失火了。”
赵太傅扶着忠叔踉跄起身,一言不发地离开祠堂。
赵鸢躲在祠堂里,不一会儿,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阵阵,暴雨说来就来。
她被赵府的高墙保护,不受风雨吹打,也被这四方高墙囚禁,剥夺了得知真相的权力。
赵鸢闷头抱着自己睡了一觉,醒来时,天晴了,她从太阳的方位得知已经到了下午...
从此以后,世上再无李凭云了么?
她没有哭,反而是疯了一样大笑了起来。她一边笑着,一边走回自己的书房,透过门洞,她看到自己屋门敞开,一行和尚围在自己院中,滚滚浓烟从他们中间升起。
赵鸢跑上前,推开在火盆前念经的僧人,火盆里正在燃烧之物,是一件衣服。
那是她典狱司的官服,肩膀处有李凭云缝过的针脚。
赵鸢踢翻火盆,其它东西的残屑倒在地上。
李凭云赠她的稻草蜻蜓,李凭云向她求婚的圣旨,她画的李凭云小像...
赵鸢字字如刀:“谁让你们这么做的?”
僧人面面相觑,这时,柴火房跑来一个小丫头:“赵大人!”
小甜菜扑进赵鸢怀里,哭了起来:“夫人...夫人说和李大人有关的东西,都不能留。”
念经的僧人双手合十:“赵施主,此乃死者遗留之物,当随死者而去。”
赵鸢冷眼看着他们:“李凭云没有死,我同老天爷打了赌,他不会死。”
在场的人都没有说话,他们不再把赵鸢当成一个可以正常交流的对象。
灰屑被吹到赵鸢的裙角上,她望着那残存的半身官服,低语,“佛祖不是慈悲为怀么?上苍不是有好生之德么?就这么欺负我啊...”
↑返回顶部↑